辨别问题食品,鼻子是最好的检测仪
打假英雄、本报食品安全专家顾问团专家吕长富向市民传授分辨日常食品真假的妙招
染色馒头、化妆猪肉、毒生姜、瘦肉精……近期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再次触动了消费者的脆弱神经,到底哪些东西可以吃,怎样来分辨日常食品中的真假。昨日,市科协邀请“打假英雄”原市质监局副局长、市质量协会顾问吕长富,给市民传授分辨日常食品真假的小方法,一招可辨食品真假。
花白的头发、高高的个子,今年已经67岁的吕长富老人是本报食品安全专家顾问团专家,这位屡获殊荣的“打假英雄”,虽然已经退休依然保持着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向读者说清楚鉴别方法,吕长富在家中亲手实验、讲解、证明他的辨别方法。
在质检系统工作32年来,为了能更好的发现查处假冒伪劣商品,吕长富研究、发明了160多种快速识假辨假的方法,他的打假方法被誉为“吕氏打假法”。虽然2004年就已经退休,但吕长富依然四处忙碌着传授自己的方法,帮忙打假。从2002年以来,他上百次的现场指导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质检部门开展打假工作,这些方法的推广运用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多亿元人民币。
“一样东西该不该吃,只要了解它的生产方法就知道了。”吕长富说,对于会添加大量防腐剂、食材不清楚来源的食物他几乎都不吃,如方便面、咸菜、方竹笋、玉兰片、火腿肠、午餐肉等。对于散装的食品,他也尽量不买,因为散装食品生产日期等标识很难确定,容易造假。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现在大米、面粉等基本食品都是安全的,不用谈食色变。”吕长富说,对于食品的鉴别其实最好的还是掌握基本的常识,鼻子是最好的检测仪器,很多有问题的食品,从外表看,用鼻子闻都能发现异常,平时买东西尽量选择大的超市,这样也更有保障。
来源:重庆晨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