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水果如今都有了“身份证”,扫描“身份证”消费者就可以知道其生产、运输、流通全过程的详细情况,甚至包括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这是记者在深圳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看到的农业高科技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同这个系统一样,一些可以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高科技技术如今却遭遇推广困难。科研人员向记者大吐苦水:“好不容易生出来的娃,如今却嫁不出去。”
哈密瓜也有了“身份证”
“我们给水果也装上了二维码身份证,只要扫描贴在哈密瓜上的二维条码,就能查到这只哈密瓜的‘前世今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工作人员扫描一只哈密瓜的“身份证”后,电脑屏幕上马上显示出生产、流通信息查询的主页,点击“生产信息”,即可看到,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的状况“2012年3月20日施用杀虫剂联苯聚酯100毫升,安全间隔期2周”。肥料施用状况“2012年3月12日施用土壤消毒肥100公斤,使用次数3次”。点击“流通信息”,可以看到运输这只哈密瓜的车辆运输经营许可证状况、运输日期等。
这个系统名叫热带水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制而成。前来参加“高交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系统对热带水果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都做好记录,建立档案登记制度,记录生产者以及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包装等信息。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为了减少打印、粘贴二维条码带来的繁琐工作量,拓展应用范围,深圳市骄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退休科学家焦林则用芯片代替了二维码研制成新的追溯系统。记者在现场看到,特制的芯片呈长方形,长宽不过3厘米,厚度不到1毫米。焦林说:“特制的芯片能够装到任何纸、布、塑料等包装的产品上,减少了很多工作量,精确度也进一步提高。”
农业高科技遭遇“出嫁难”
“生出了个‘美女娃’,但却没法给她找个好‘婆家’,我只是科学家,却不是营销专家。”面对农业高科技遭遇推广难的局面,多位科研人员对记者说。
焦林说,物联网应用技术已经成熟,追溯系统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如何与政府和行业资源结合起来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追溯系统用到一些农产品上,要经过农业部门的同意;用到烟草盒上,要经过烟草局的同意……并且,这个追溯系统如果无法实现全国性联网,便会威力大减,难以发挥作用,但这需要借助政府和行业协会来一起推动。”
多位企业家说,目前的现状就是,技术数年来不能普及,导致生产商必须保持极高的销售价格才能维持生存,而极高的销售价格让制造业、物流业、商业望而止步。
记者了解到,遭遇“推广难”的农业高科技并不只有以物联网应用为代表的食品追溯系统一例,一些明明可以让农民受惠的科技产品却难以施展手脚。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人员马良勇研究团队培育出的“中早35”超级早稻亩产量已经达到639公斤,几乎和杂交水稻达到同等产量水平。“这种早稻可以为农民省掉种子钱,因为这个品种可以使用自留种,杂交水稻的种子则需要向种子公司购买。但问题是,如果推广这种早稻,种子公司赚不了杂交水稻那么多钱,没有哪家企业愿来做这个事情。”马良勇说。
前来参加“高交会”的一家发明了“自动恒湿种菜盆”的企业则告诉记者,产品大受市场欢迎,但是苦于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目前销售渠道建设遭遇困难,基本只靠公司官方网站和门店销售,销售规模有限,如果没有国家对于小企业的创新资金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步伐将会大大延后。
高科技“护驾”食品安全还缺什么?
在我们的餐桌上,无论是新鲜水果蔬菜,还是加工制成的美味佳肴,都主要来自于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品安全的状况。但是作为整个食物链的起点和基础,农业生产过程是食品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薄弱环节,这个过程需要农业高科技“保驾护航”。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叶志华说,应当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农业科技技术向农产品成果的转化,遵循“科学为基础”的基本原则,贯彻“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方针,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技术基础,为农产品及食品的生产安全、贸易安全和消费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我国新型农业投入品开发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科技投入亟待加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监管处处长张纪新说,“在农药上,我国禁用了一批高毒农药,这使得一些农作物出现了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在兽药上,主要是水产品养殖,缺少好用的鱼药,致使违规使用禁用物质孔雀石绿的现象时有发生。”
张纪新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要依靠高科技,目前我国科技政策调整不及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投入少,学科发展滞后,标准、检测、评估等技术支撑能力弱,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