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的连队要装备我军最先进的坦克时,贾元友心里充满了渴望,但更多的则是担忧。
这一幕仿佛1999年他第一次登上坦克时在日记中写到的场景重现:“电台这个复杂的机器我能运用自如完成任务么?”
而数年后,贾元友面对的电台变成了电脑,导航系统;滚轮式的火炮瞄准刻度仪变成了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火控系统……
这一考验对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来说更为艰巨。
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曾经的榜样、部队里的首席炮手张班长因无法适应新坦克信息化的训练而不得不退伍的情景。
“谁都渴望使用最先进的坦克,但士兵要么紧跟上军队信息化转变的步伐,要么面临被淘汰”,上士贾元友时常提醒自己。
“但如果学历成为对我的制约,我很不甘心。”
1980年贾元友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农村家庭,母亲在自己十三岁时就过世。他放过羊、下过煤窑、还搬过砖。1999年加入我陆军某装甲团。
2003年,他“觉得自己比别人少一些东西”,便用两年的积蓄,还借了1000多块钱在全团战士中第一个购买了电脑。
贾元友的投资没白费。随后不久,这支1928年建立,引领全军从骡马化转向摩托化,从摩托化转向机械化的部队又一次率先走上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历程。
从此,他白天在坦克里更加苦练操作,晚上宿舍关灯后就打开一盏小头灯,继续学习新装备和信息化知识。
他向战友打听,得知新式坦克增加了一个信息系统;他求老乡“通融”,允许自己脱鞋钻进新坦克里看看什么样;他多次向坦克厂的师傅和技师了解新坦克的性能计算机工作原理,一直到工厂师傅把他哄走。
贾元友相继取得无线电通信、火炮操作、坦克驾驶的特级证和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
他在部队里努力学习,相继考上大专,并在军办大学获得了军事学学士学位。
“他有时就是傻得要命,拧得要命,认准的事就不改”,所在师师政委黄绪鸿说。
贾同车的战友都说他“特别能吃苦”。
2010年在一次军事比武中,这个身高1米77的山东大汉蜷在坦克车狭小的活动空间里吃喝呆了2个多星期不下车——他根据温度、海拔、湿度等参数已经较好炮的准心,担心别人不小心动了他的控制系统。
当时7月坦克里的温度能达40多度,他迷彩帽上落了一层小虫,头上也被蚊虫叮了无数小红点。
这一切的付出为贾换来了军区比武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而比武前一天的校炮直瞄射击中,贾元友试射四发炮弹连续命中靶心。
入伍14年,一身黝黑皮肤显得指甲特别白净的贾元友连续1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他总结了实弹射击中卡弹等应急处置15法。在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用20天时间为新型坦克编写了6万余字的操作使用手册。为坦克装备生产厂家提出50多条建议被吸收采纳。
贾元友说只要有了兴趣,学任何信息化的装备就都不难了。
“入伍前,坦克在电视上势不可挡的形象让我非常兴奋,而第一次真坦克从身边开过那地动山摇的架势,又深深震撼了我”。
“坦克就像我的肢体,炮弹推进炮膛就像装进了我的胸膛!”
贾元友一直爱岗敬业,4次任代理排长,至今仍担任班长职务。被战友亲切地称为老班长。
来源:中国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