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15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列出了一个阶梯式的指导意见(本报5月25日15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曾作报道,以下简称《指南》)。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对此,昨日记者采访了南宁市部分幼儿园园长及幼教专家,她们认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家长也需转变观念。专家同时提醒,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不一样,不应将指南的内容当成标准往孩子身上套。
谈误区按《指南》内容教育孩子就行了?
记者在教育部的官网上看到,《指南》的内容很详细,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都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培养目标。如3-4岁的孩子要学会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等;每天睡眠达11—12小时,每天户外活动一般不少于2小时等。
有了这个《指南》,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是否按里面内容来教育孩子就行了?此前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特别指出,《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
南宁市的幼教专家同样谈到了这一误区,西乡塘区教育局幼教专家滕国凤昨日对记者表示,国家教育部发布该《指南》,将对学前教育起到导向的作用,但不应将指南当成标准。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老师和家长只能是让孩子朝着《指南》里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要孩子完全达到成人设定的种种目标。在学前教育业界,如果广大教师不接受一些相关培训,或会走入误区。
滕国凤强调:“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学前教育是要为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是以情感教育为主,而不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学前教育就是让孩子主要通过游戏获取知识。这一点,没有改变,《指南》只是对一些教育内容提出了细化的指导意见。”
谈热点 “去小学化”是否让孩子上小学时吃亏?
记者注意到,《指南》对孩子的社会参与、行为习惯、科学探索等多方面的教育都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但对知识性的学习要求并不多。比如没有对学前的孩子有硬性的识字量要求,在“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一项,《指南》只要求3—4岁的孩子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4—5岁的孩子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在成人提醒下,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5—6岁孩子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写画时姿势正确,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在数学方面,也只是要求孩子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按这一要求来看,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前阶段的知识性学习都超标了。因此,《指南》发布后,网上有一些言论,认为如果不让孩子提前学一点小学的知识,会不会在真正上学时吃亏?跟不上小学的学习节奏?或是输给提前学习的孩子?
对此,滕国凤表示,受目前一些机制或观念的影响,确实有很多家长存在这样的想法,认为学前教育“去小学化”后,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并非如此,孩子学得好不好,不在于他(她)在入小学时记得多少个字,会算多少道题,而在于这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及学习的能力如何。如果一个孩子对学习有深厚的兴趣,懂得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就算当前他(她)的知识量比别的孩子弱些,但其后劲会比一般的孩子强得多。所以,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不应只看到眼前。
谈期望 《指南》发布后家长的观念能否转变?
《指南》发布后对南宁的幼儿园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幼儿园园长表示,其实至少在公办园中,很多幼儿园都已意识到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性,也在朝这方面努力,反而是家长也应转变观念,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让学前教育“去小学化”落到实处。
南宁华侨投资区保育院的院长王燕红昨日向记者表示:“国家发布该《指南》非常好,除了对幼儿园的教育有了更细化的指导意见,还更方便园方向家长解释‘去小学化’的一些教育理念及做法。以前,很多家长总是以孩子能认得多少字等去衡量园方的工作,认为识字越多越好。有时迫于家长的压力,幼儿园也会加大一些识字和算数的教学。现在《指南》发布后,老师也会和家长增进沟通,让家长也渐渐转变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