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惠仕珍(左)和惠仕冯姐弟俩坐着溜索穿过乌蒙大裂缝,准备坐火车到营盘乡上学。新华社记者 杜涓涓 摄
对许多都市人来说,“溜索”这个词或许有些陌生,但对贵州省水城县营盘乡红德村的村民来说,“溜索”是他们通往外界的捷径,是一条悬在空中的路。
天堑
红德村所在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峡谷沟渠众多,加上当地人的居住习惯,村民居住较分散,“出行难”困扰着当地老百姓。尽管通村的道路已修通,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村民居住习惯等原因,通村道路并不能将每个村民组串联起来。
“过去出村要花三、四个小时下到谷底再绕道出行。”红德村村主任汪照全说,村里有一条叫做“乌蒙大裂缝”的峡谷,因为峡谷险峻,景色优美,被纳入贵州省北盘江大峡谷旅游景区开发的一部分。正是这条“大裂缝”切断了红德村19个村民组中14个村民组近3000村民通往外界最便捷的路。
2002年,当地村民吴粉琴和惠德方两家合力在峡谷搭起一条钢索,依靠这条钢索,村民只需几分钟就能从峡谷的一头“溜”到另一头。
吴粉琴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条简易索道,出村赶集、上学、办事,甚至到乡里、县里看病,村民都会选择从峡谷间“溜索”而过。吴粉琴和惠德方两家人自愿帮村民拉索,酌情收取一定费用用于索道维护。
虽然这一方式为村民节约了不少时间,也带来很大安全隐患。
“溜索”
为了体验村民走的“路”,记者作了尝试。由于几乎没有安全防护措施,“溜索”过程中可以感到明显的颠簸。脚下是140米深的峡谷,谷底都是乱石,初次尝试“溜索”,记者感到有些晕眩。
对时常靠“溜索”出村上学的孩子来说,这已经习以为常。“习惯了,不害怕,抓紧了就好。”惠仕珍和惠仕冯姐弟在乡里读书,常常要“溜索过谷”上学,虽然已习惯了这种方式,但每次出门父母总不忘嘱咐他们一定注意安全,抓稳索道。有时放学太晚,父母不放心会到索道边接姐弟回家。
“别说坐的人,我这个拉索的人都是提心吊胆的,我们都怕”,吴粉琴说,如果不是为了方便村里人,自己早就不想拉了,因为实在太危险。
红德村党支部书记周成谷说,过去几年因为担心安全问题,政府曾组织关闭或拆除索道,但村民又自行架起。“村民不让拆,拆了孩子上学不方便,农产品也运不出去。”
修一座桥,让孩子不用“飞”过峡谷去上学,让村里的果蔬能运到城里,让每一个村民“悬”在半空的心落下来,成了整个红德村的梦想,也成了村支书周成谷心里沉甸甸的一块石头。
2008年起,周成谷放弃了自家生意,为修桥奔波,但因客观环境限制和资金有限等原因,桥一直没修起来。
2012年4月,一条名为《深山孩子惊心动魄上学路每天滑索过百米深渊》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网民为“溜索”上学的孩子捏了一把汗。
当记者问惠仕珍姐弟的心愿时,他们都说想有座桥。
“梦想”
据水城县相关部门介绍,由于当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县里类似需要修桥建路的地方很多。为红德村修桥早已列入规划。考虑到红德村的特殊情况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县里交通部门多次同省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进行实地勘察,决定在红德村实施建桥规划。
“我们争取今年之内把桥梁建通,有再大的困难也要修通”。水城县县长说,在桥建成前,将由安监部门对已有的“溜索”进行鉴定,如存在安全隐患,将引导老百姓关闭“溜索”,并酌情向村民发放一定交通补助。
据悉,桥建成后,这条“悬在空中的道路”将被作为承载着这个村子特殊记忆和历史的景观保留下来。
来源:新华网(记者 陈淼 吴道君 卢志佳)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