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无论是央行高官,还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都明确表示,存款准备金率还得上提。如今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9.5%,法定的贷存比是75%,理论上央行还有5个百分点的上调空间。
央行屡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遭人诟病,或者说无用,或者说无能。那么央行为何总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呢?一般认为,由于外贸顺差较大,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储备;有人说是收缩银行系统流动性,抑制通胀。
这些都没错。
那对于银行自身,央行是出于什么考虑呢?简而言之对银行来说,短期是惩罚,而长期来看是保护。
银监会难抑放贷猛
央行出手另有深意
目光聚集到商业银行身上。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央行屡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对于银行有着特殊的意义。央行有倒逼商业银行“从良”的意思。央行至少有4层含义:第一,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谁放贷款多就定向惩罚性地提高其存款准备金率,辅以定向央票;第二,倒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第三,倒逼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第四,防止新增贷款变成不良贷款。
2009年和2010年是银监会负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这两年,商业银行新增贷款18万亿,这相当于正常年景6年新增贷款的总和。银监会为何很难控制银行放贷冲动呢?因为,银监会的职责主要是合规性监管,如果商业银行不明显违规,银监会的办法不多,而新增贷款形成不良周期很长。
其次,名义上银监会对商业银行高管有处罚权,但是,基本难行使。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一般是由更高层任免,央行有更大的建议权。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人事权在地方政府,银监会很难直接处置。
这类似于古代的皇上把传承后代的任务交由太监代劳,太监他有想法也没工具啊。
2011年,信贷控制权重新交回央行,央行不仅有想法,更有工具,工具还很多,在抑制通胀上,央行可以提高准备金率;可以加息;允许币值上升;可以发央票;还可以窗口指导等。
为何爱提准备金率?
看似惩罚实质是保护
那央行为何独爱提准备金率呢?
首先,这个工具很便捷。这个工具央行可以自行实施,如果加息,就要考虑到央企利润,地方政府反对,因为这会加重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的成本。提准备金率直接由央行冻结商业银行资金。
其次,这个工具更硬。加息不能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因为,如果存贷款利率同时上调,银行息差收益反而会扩大,这反而会刺激银行放贷。提准备金率直接冻结银行可用资金,让商业银行无钱可贷,所以更硬。
其三,央行倒逼银行创新调结构。商业银行唯利是图,这显然有悖于央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提高准备金率后,逼着银行分配有限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行业和企业。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的双重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转变以往习惯性吃息差的毛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这些业务不仅不会消耗资本金,也不会导致央行冻结其存款。
最后,央行将存款准备金提到极限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形成不良贷款。
历史上,这样的先例比比皆是。银行的历史毛病就是:一松就乱;一紧就死。
在1996年之前,农行代管农村信用社,农信社向农行分支机构上缴很高的存款准备金,农行负责粮油等大中企业贷款,供销社负责乡镇企业贷款,农信社由于资金等方面限制,只能向农户发放贷款,到1996年,农信社从农行分离出来之际,农行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农村信用社。一位资深的农村金融从业人士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假如当初农行不把农信社的资金划拨走,都由农信社资金发放,农信社的不良贷款会远高于农行,因为农行无论从风险控制、人员素质等方面均远高于农信社。
央行如今屡提存款准备金率类似于当初农行提高信用社准备金率。
央行对于商业银行是一种变相保护。在央行屡提准备金率之下,必有像类似于齐鲁银行这样的银行提前暴露问题。
准备金率高压之下,最先死的会是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大而不能倒;农信社要比城商行低6个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何况央行还会对农信社提供支农再贷款。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工行一贯谨慎,农行忙于上市和刚上市不敢不听话。如果出问题,必然是放贷最猛扩张最急的银行。
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点,银行的问题就会提前暴露一分。
银行应该欢迎央行提高准备金率而不是抵制。
来源:华夏时报(贺江兵)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