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e曾经是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之一,号称可以掀起音乐、政治、约会和流行文化革命。但是,今天Myspace已经风光不再。过去两年里,网站每月平均流失100万名美国用户。2005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Myspace,今年2月,新闻集团叫价1亿美元,急于将网站转手,但却找不到买家。管理不善以及无数的糟糕决策加速了Myspace的没落。
核心地位丧失
专门研究社交网站的达纳·鲍伊德将社交网站的不稳定性归结于用户可以因为不同的种族、阶级、品位和审美而形成团体。具有影响力的用户在网站兴盛的时候吸引他人加入,在它过时的时候带领人群逃跑。
2007年,新闻集团对Myspace所寄予的厚望有建筑图纸为证。公司正考虑将总部搬迁到曼哈顿西区,当时的图纸显示,Myspace将被安排在新总部的核心位置,默多克媒体帝国的其他部件——《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福克斯新闻网——将围绕公司的新心脏。
新的大楼并未建成,而Myspace在新闻集团的核心地位也转瞬即逝。据新闻集团两名前高管说,2007年,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这个新的追求目标占据了他的注意力,让他对Myspace这个旧玩具失去兴趣。
2009年2月,Facebook的迅速崛起给Myspace投下巨大阴影。Myspace的两位创始人克里斯·迪沃尔夫和汤姆·安德森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查理·罗斯秀》上。迪沃尔夫已经不再为新闻集团工作,之前一直拒绝深入谈论此次收购。他最终打破沉默,对《商业周刊》谈论了他对Myspace没落的看法。迪沃尔夫依然还有Myspace的页面,但他很少登录。每次登录进去,都让他觉得难为情。“在音乐产品这一块有点令人失望,要知道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争取到那些音乐许可。Myspace的音乐这一块毫无进步。”“我认为,当一家新兴网络公司被收购,总是会面对一些文化冲突。”迪沃尔夫继续说,“白天会有更多和母公司的会议。财务方面要经过3层审批。有大人物随时要召见你。出于职业道德你不得不与他们合作。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你的注意力从本该关注的东西上被转移。在我们离开后,继任的人根本不是Myspace的用户。”
赚钱压力超过搭好平台
2003年,迪沃尔夫和安德森在网络营销公司Euniverse工作时创建了Myspace。有一段时间,Myspace似乎和所有成功新网络公司一样鸿运高照。网站的第一个突破纯属偶然。在2003年8月启动后不久,Myspace的开发者意识到,他们无意中允许用户自己插入Webmarkup代码,使他们能够自己设计页面背景颜色,将页面装饰得更个性化,于是各种风格百花齐放成了Myspace的标志之一。迪沃尔夫和安德森还专门招募了一些新晋乐队比如亿万男孩俱乐部和前花花公子女郎提拉·特基拉加入网站。一开始,必须是Myspace用户才能看到别人的主页、听音乐或是查看美女的比基尼照片。2004年4月,Myspace取消了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到处闲逛。一时间阅览量暴增。
2005年夏,默多克从天而降,收购Myspace。迪沃尔夫说,他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让网站赚钱。Facebook、Twitter和Tumblr(博客平台)等风险资金资助的新生网络公司可以自由地设计它们的产品,不用面对必须达到多少广告收入的压力,而Myspace的管理者必须实现季度收入目标。这种压力在2006年夏天陡然增加。Google以每年3亿美元的代价成为Myspace的专用搜索引擎,为期3年,但条件是这个社交网站的访问量必须达到一系列呈几何级增长的目标。回想起来,迪沃尔夫说,赚钱的压力压抑了网站的革新:“当我们和Google签约后,网站上的广告数量基本翻倍。”导致它更加堵塞。广告的大小、质量和位置成为与新闻集团关系紧张的源头。
当Facebook着力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方便外围程序员在上面建造新的应用程序的时候,Myspace完全靠自力更生。迪沃尔夫说,一些创意,比如分类广告,代表了真正的商业机会,但是却无法获得足够的人力支持。其他一些功能,比如卡拉OK,则是边缘产品,导致精力分散,无法一心打造那些更有实际用途的功能。他说:“有一些简单的事情,我们执行得不到位,比如引进地址簿,这个功能一直没有处理好。”另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是,在Myspace根本没有“测试、评估和重复”的文化。新产品往往漏洞百出,导致网站速度缓慢、交通不畅。
公众形象不佳致衰败加速
社交网站如此脆弱的原因之一是其对公众看法尤其敏感。2005年2月,康涅狄格州总检察长理查德·布鲁门瑟宣布他将对未成年人通过Myspace接触色情内容展开调查。后来媒体对此事件的疯狂报道,帮助奠定了Myspace“变态狂聚集地”的名声。不久,全美的检察官都开始对Myspace的安全问题展开调查,这迫使Myspace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公司不得不致力于开发基本的安全和隐私功能。“到这个时候,Myspace在技术上已经停止创新。”鲍伊德说,“他们的所有技术资源都用来应对刻不容缓的安全恐慌。基本上,他们的产品开发变成了危机管理,而不是创新进取。”最后,公司和美国司法部长签订了安全协约。
与此同时,一批新的更专业化的社交媒体开始针对Myspace用户。Tumblr为自我表达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Twitter发明了一种向陌生人广播思想的更有效方式。Friendster前总裁肯特·林德斯托姆说:“Myspace的创意是正确的,在上面,一个乐队可以拥有90万个朋友。现在Twitter继承并发扬了它的这一功能。Myspace花了大量时间开发各种工具,比如媒体播放器、视频等。结果证明,有的并非是用户所需要的。”与此同时,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引进了更复杂的工具,方便用户和真实世界的朋友沟通,并且网站界面洁净,没有讨厌的广告。鲍伊德说,Facebook非常明智地躲过了Myspace引发的安全恐慌,对外宣称说:“我们绝对是安全的。”Myspace无法设计一个有效的垃圾邮件过滤器,这一弱点加深了公众对它的糟糕印象。这导致大量白人中产阶级的孩子投奔貌似更加安全的Facebook。
在迪沃尔夫离开后的几个月,Myspace裁掉了近30%的美国员工和66%的海外员工。2010年2月,加入Myspace不足一年的范·纳塔离职。副总裁赫尔希霍恩和琼斯取代了他的位置。4个月后,赫尔希霍恩离职。在新闻集团内,分析者说,默多克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仅供iPad使用的数字新闻《日报》。“对于新闻集团而言,新闻广告的变化趋势相比于他们能否再从Myspace榨取点什么更为重要。”投资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Needham&Co的执行总裁劳拉·马丁说,“站在新闻集团的立场,Myspace的结局已经不再重要。”
编后
Myspace作为美国社交网站的先驱者之一,曾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明星级互联网企业。然而好景不长,Myspace仅两年时间就走向了没落。在唏嘘其命运的同时,其兴衰历程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企业崛起、败落的故事。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则各有各的不同。对这些企业兴衰成败原因的探究,对于国内相关企业的成长不无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