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高层表态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转变金融业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让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聚焦度倍增。
为应对强烈通胀预期,央行连续的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对本来融资就非常弱势的中小企更是雪上加霜。
就在社会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融资困扰世界经济界发展难题该如何破解之时,河南的新农保机制或许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高风险、穷途困惑的启示。
保民生创业体制下河南新农保之“优”
7月12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河南洛阳牵手全省小额担保协议的签订,不仅标志着河南小额担保全民创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更多更深层的拷问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困惑。
数字显示,自2003年,河南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5多亿元,到期还款率保持在99%以上,尽管相对于2010年全省就发放担保资金64.4亿元,资金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是,河南新农保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责任追究机制、逾期贷款的催收保障机制,经济与行政、法律杠杆的有效协调社会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却具有现实性、时代性意义。
虽然分析显示,目前,河南的小额担保贷款依然面临担保资金严重不足、贷款门槛高、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不利因素。但从2005年,河南将小额担保贷款列入向人民群众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实施倡导的国家公务员提供反担保体制,首创的“小额担保贷款批发直贷模式”,推广探索完善的“公司+农户”、“市带县县”模式却有力促进了地方就业、创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全省形成的小额担保贷款服务体系在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创新,为时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体制、制度下中小企业融资之“重”
当大家更多的把小额担保贷款单一的定位到国家战略性创业、就业、民生、稳定工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政府行为、政府担保、政府贴息等问题时,更多的却遗忘了、忽视了金融机构为何情愿放弃高息的中小企业融资,却热衷于政府贴息。
风险、门槛。不可否认,按照国家1:5放量的政策性担保放贷政策,的确给了政府担保更多的积极性,不过政府融资担保的资金来源也是个考验,相对与一个人口大省了不起也就是那么多,比起企业融资动辄百万、千万数亿来说的确不能成为风险,况且尚有政府兜底,好像完全是无本的好事。
其实,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小额担保贷款是政策性、指令性产物,但同一道考题在河南乃至全国就出现了异同结果,像曾任河南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就曾问责四位“零”书记的也不会多见。
正是这样,大多符合政策人员能拿到政府担保的小额贷款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便资金量不大同样要遇到申请、风险担保、资产取证、定期成本收回等门槛,不同的是政府从中为银行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不仅直接为政策人员融资降低了门槛,而且充当了银行角色。
采访中,洛阳市担保机构告诉记者,他们市级担保机构负责统一申请认证,县级以下担保机构每天的大量工作就是对申请对象进行逐一核查、确认,然后把全市需用资金量统计报给合作金融结构,银行整体把资金分给个单元户,贷款对象是政府担保机构而不是个体,到期款项依然由机构负责收回,银行根本就不担心资金收回问题,也大大降低了个体单独与银行打交道的麻烦和成本。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超过200万元以上的企业,除200万元可以享受政府贴息外,超额部分依然可以顺利办好,利息、效率要远远比企业个体自己办理便捷的多。
在洛阳市新安县采访时,磁涧宗江养殖厂的李江告诉记者,他98年开始养殖生猪发展到现在年出栏量近2000头,从07年的3万元贷到如今30万元,期间从没有延期过返款日期,负责跟踪服务的同志几乎不几天就来一趟咨询发展情况,遇到发展难题每次都主动帮助,因此,遇到需要资金的时候,一般从申报到放贷15天就能完成。
在洛阳龙门一家占地600亩的创业基地,企业代表形象的把新农保比喻成贴心款。
风险、制度、信誉、服务是门槛还是“嫌贫爱护”
面对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一面是大量民间流动资本追逐股票市场、投机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银行理财产品急剧增长,另一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问题。
尽管一些大型银行已经上市,银行体系作为资金供给的重要载体,更应该放下身段,通过自身体系、架构、机制的建设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把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纳入发展并量化,并合理的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向。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杨波)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