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灵魂。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全面建立了项目招商、前期准备、开工建设、进度监管、竣工投产、后续服务的项目接续工作机制,通过落实“四抓四防”(即抓签约防止空谈项目,抓开工防止纸上项目,抓进度防止围墙项目,抓监管防止空巢项目)措施,多方联动,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对产业集聚区内在建项目进行立项督查的办法,重点项目全部明确建设时间节点,县主要领导参与,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和项目招商单位,采用每周一小查、每月一观摩的办法,对每个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奖快罚慢。今年第一季度,总投资6.6亿元的华商纺织品、4.2亿元的金豆子蔬菜食品、5亿元的众汇生物、3.69亿元的和合服饰、6.5亿元的英迪曼服饰、15亿元的汇鑫棉业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资1.2亿元的鑫升环保科技、2.6亿元的张臣木艺、5亿元的友工工具、10亿元的“MT”、15亿元的五金电子工业园二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之中。
培育集群,催生产业集聚
在产业集聚培育中,虞城县产业集聚区高度注重产业的协调和配套,基本形成了产业集群内部互动联系和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及横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产业链发展的“乘数效应”初步显现。
在五金电子产业方面,重点横向培育高档五金工具、电动工具、气动工具、专业组套工具、高端电子电器、电子量具(测量仪)、注塑等产业,纵向拉长与五金工量具配套的钢带加工、机械制造、合金、彩印包装、涂料加工等产业,形成完整的五金工量具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五金工量具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产业以完善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为重点,纵向发展纽扣、拉链、缝纫线、鞋帽、玩具、箱包等关联产业。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五金电子和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以海博工具为龙头的五金电子类企业发展75家,以乔治白服饰为龙头的纺织服装类企业发展到29家,2011年度两大主导产业集群各项指标都占到整个产业集聚区的70%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现。
扶持龙头,引领产业集聚
虞城县加快全县资金、资产、设备、土地、技术和人力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为龙头企业开辟“绿色通道”,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龙头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和参与跨省、市以及境外的展览会、洽谈会等经贸活动。同时,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动态、先进管理经验、主导产品、品牌等进行重点宣传推介,宣传龙头企业的产品形象、企业家形象、环境形象、职工形象、社会形象,培育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在同行业中树立“龙头”地位,提高企业知名度。目前,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已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如乔治白服饰、顶森服饰、九州纺织、汇丰纺织、海博工具、工虎工具等行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聚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大力实施标准战略,建立标准化体系,培育自主品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并通过“创牌、借牌、傍牌”,培育和引进了一大批国际国内和地区知名品牌。截至目前,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内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企业执行标准登记率达到90%,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到65%以上,在35家重点企业中建立了企业标准化体系,20多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和制定。现在的产业集聚区内,已有10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拥有各类国家专利76项和近40款国家专利技术产品。工量具企业中,在国外注册商标有“海博”“鳄鱼”“大洋”“华联”“亚东”等,中国著名品牌有“海博”“亚东”“建波”“红叶”等,河南省国际知名品牌有“海博”“鳄鱼”等,河南省著名商标有“海博”“红叶”“大洋”“华联”“千岛”“科建”“建波”“亚东”等26个,河南省优质产品14个,河南省高成长型民营企业7家,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4家。服装有国内知名品牌“乔治白”、浙江知名品牌“顶森”等,棉纱有河南知名品牌“圣洁”、“木兰”、“百丰”等。
节约集约,引导产业集聚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工作为重点,建立健全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综合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重点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路子。
对新入园项目,由项目论证核查组对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出强度、税收强度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审,然后确定项目用地面积。除特种行业需要建设单层厂房外,全部按照规划建设两层以上厂房。对亿元以下投资项目,按照产业性质,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一规划,集中布局,以节省各企业(项目)之间的交叉用地。虞城县还制定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专项激励办法,对建设二层以上厂房的企业,按层数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同时,加强企业监管,进行定期督查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规划实施情况,分季度对企业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税收等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核查分析,达不到产出、税收强度的,下达整改通知,限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取消各类优惠政策。
科学的举措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虞城县产业集聚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2011年被评为全省十个“河南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