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秋高气爽。在河南省汝州市庙下镇寺上村侯饭线公路南侧地里,10万多根菌棒人字排开,整齐有序,如同等待检阅精神十足的士兵。菌棒上附着长势良好的黑木耳,小的像黑色的小珍珠,大的似泼墨画中的黑牡丹,这就是庙下镇寺上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
在菌棒间,一个文静的姑娘正在认真查看木耳的长势,同行的寺上村支部书记王路要向记者介绍,这是还不满29岁叫白向娜的大学生村官,她是这个黑木耳种植基地的“掌门人”。
2009年,白向娜经组织安排成为庙下镇寺上村村主任助理。入村后,她看到村里群众依然是种植小麦、玉米,长年忙碌,增产不增收,她坐不住了,在村委会、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她的竞岗誓言就是想办法给群众寻找一条致富路。
言必信,行必果。为了给群众以希望,白向娜和村干部一道,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成立了富万家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多亩,种植良种谷子,收益良好,深受群众欢迎。但流转土地还不到全村土地的一半,“有没有惠及更多群众的项目”、“ 如何开拓一条致富路”始终是萦绕白村官心头的一个不解的结。她昼思夜想,苦苦探索,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网上搜索、到种植现场参观学习,最终确定了种植黑木耳带动群众致富。
黑木耳是大众化消费食用菌,种植收益高,市场需求旺,近年来价格稳中有升,并且种植技术条件不高,注意温度、湿度、酸碱度和光线、营养就行,大部分群众都能学会种植,妇女、老人也能干。项目虽好,可是当地的群众没种过,没技术,普遍有怕亏本的顾虑。如何让村民相信自己,跟自己干呢?白向娜决定自己创办黑木耳种植示范园。
远大的理想只有付诸行动才会成功。“只有自己先尝试,创出一条路,群众才能相信。”白向娜说干就干。种黑木耳,技术是关键。没有技术,她上网查资料、书店买书籍、请教专业技术人员,并多次到东北、山东等地,实地学习种植的成功经验,请教实践中的注意事项,沟通失败的原因教训。想创业,资金问题首当其冲。为了筹到资金,从不求人的她,婆家、娘家、亲朋好友家跑的都不下四五趟,亲朋好友被她的诚心打动,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50万元启动资金在努力下很快到账。寺上村组干部听说后深受感动,和群众们一起商议:“这样为民着想的好村官哪里去找?!咱也没有钱支持,这样吧,她种植看中哪块地,咱们就腾开哪块地!”。两天时间,20亩种植用地全部到位。
2011年春节前,白向娜不停的奔波,到处买木料,菌种。春节刚过,她的基地就忙活起来,时常有上百名附近的村民来帮忙填菌、散竿、翻竿、立竿,她每天支付35元左右的工钱。“到目前,木耳采摘了6次,每次采摘都需要上百人。”白向娜介绍说。这时,我看到她手中拿着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密密麻麻记录的全是木耳种植从开始到现在的经验、教训和体会,是细心的她用来让乡亲们参考的,以后谁想种植时可以少走弯路。
正说着,寺上村支部书记王路要走了过来:“向娜的黑木耳基地,今年可给俺村帮了大忙,村里闲人都让她组织起来忙种植,估计秋季到春季都无闲人了。”如今,第八茬黑木耳即将采摘,截止目前总收入已达30多万元。“现在每茬木耳可收2000多斤,按40多元的收购价,可收入10万元左右。如果不出意料,再收两茬木耳就能收回成本见效益了!”白向娜高兴地说。看到有了成效,目前该村已有10多户村民准备加入黑木耳种植队伍。截止目前,黑木耳基地已累计吸纳劳动力5000余人次,当地每家每户都从黑木耳里得到了大收益。
创业必有付出,成功伴随艰辛。谈起感受,白向娜就两句话:艰辛、愧疚。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她都是晚上十二点多回家,早上五点又准时走,孩子每次都是等她等的睡着了,早上又见不到,生活学习她都无暇顾及。谈到此,白向娜流下了泪水。不过,她马上又笑了笑说:“能为群众干点实事,儿子将来会理解的,家人也会理解的,我不后悔!”她还告诉记者,在组织的培养下她已经入了党,现在任村支部副书记。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最终目的。下一步,白向娜想寻找更多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明年她将尝试种植袋料黑木耳,使黑木耳种植成为寺上群众致富的主力军。种植成规模的时候,她还准备成立种植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病治病,统一分级销售,用3-5年的时间,使寺上人在农业种植这条致富路上越走越宽广。(记者 张雷龙 通讯员 桂焱炜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