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打行
5月15日晚,我们去参加了巴黎著名画廊艾玛纽尔佩罗但(EmmanuelPerrotin)在中环干诺道50号的新空间开幕。画廊在白立方(WhiteCube)的楼上,面积只能算是适中,但有一墙长十数米的落地玻璃面朝向维多利亚湾,当晚的好天气让人领受到香港的璀璨迷人。
日本村上隆《There are little people inside me》(2010)
对于画廊主艾玛纽尔 佩罗但,其国际地位来自明确的商业成功指数:合作过以及正在合作的艺术家名单包括达米安赫斯特、村上隆、莫瑞吉奥 卡特兰,法国顶级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诺特(Fran?oisPinault)则是他多年的大主顾。佩罗但在1991年为赫斯特举办的个展“逻辑何时消逝”(WhenLogicsDie),是这个明星艺术家最早的个展之一,6个月后,赫斯特便像火箭一般飞上了云端。佩罗但也属最早几个预见亚洲艺术市场潜力并果断行动的欧美经纪商,在“ArtHK”和“艺术登陆新加坡”,他的画廊都有出现。把画廊开到香港的计划,一年前佩罗但在某次接受媒体采访中就曾提到,他本中意香港历史建筑毕打行(PedderBuilding),这幢七层楼是霍英东家族的物业,里面已有本布朗(BenBrown)、高古轩(Gagosian)等顶级画廊,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能入驻那里”,但他透露该楼的房租当时已经翻升了一倍,这一数字侧面佐证了国际大画廊从2011年开始的对香港的抢滩——在香港成为全球拍卖市场仅次于纽约及伦敦的第三大中心之后,当代艺术市场也趋利而来。
毕打行位于中环繁华地,毕打路12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老楼现在成了国际当代艺术在香港的首选落脚点,纽约、伦敦的几个国际大画廊就混杂在二手名牌店和本土诊所的门脸中入驻了香港。楼里只有两个老旧电梯,把一批批参观者运上去要花费不少时间。七楼有2011年来港的纽约高古轩画廊(GagosianGallery),刚刚开幕了德国摄影大师安德里亚古斯基(AndreasGursky)的首次亚洲个展;三楼是新进来的伦敦西蒙李画廊(SimonLeeGallery),西蒙本人亲自接待前来参观谢莉勒维恩(SherrieLevine)新作的展会嘉宾;四楼是香港本土著名画廊汉雅轩,展示空间看上去仅十几平方米,可见地贵。
林明珠也说毕打行的房租“贵得没法说”,不过她还是将自己“艺术门”的新空间开在了六楼,340平方米的面积在这栋楼里给人的感觉有点奢侈。这位活跃于国际画廊界的香港名媛这些年在上海开有三处空间。她的香港新空间和佩罗但画廊一样,也选在ArtHK前夕的5月15日正式开幕。林明珠告诉本刊:“在2005年前,香港人根本不关心当代艺术,他们只关心珠宝和名牌。随着ArtHK的影响力扩大,两年前我开始感觉到香港本土艺术氛围的变化,所以决定将画廊开回香港,2011年5月就签下了这个场地。就像ArtFrieze改变了英国人,我觉得ArtHK也在让香港变成一个可以媲美伦敦和纽约的当代艺术的Platform(平台)。”她认为欧美艺术市场向香港转移不完全是低税的原因,她说:“这两年欧洲市场确实在萎缩,而香港地区市场在增长,也包括整个亚洲市场。大牌画廊都来香港了,我不觉得是竞争,而是需要,因为香港这个地方一直就是商业中心和不同文化交流的中心点。”
油麻地
走到九龙油麻地,就见到香港最淋漓的传统市井。这片街区曾是19世纪末的热闹市集,现在仍密布一排排前铺后居的唐楼。正在建造中的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颇具想象力地将7位本土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展在了油麻地街头,“M+进行:油麻地”成为ArtHK期间一大外围景观。前卫的当代艺术被包裹在香港百年不变的老街景之中,从砵兰街到上海街,我们在细雨中一路照图找了过去。
香港目前正在建一批和文化艺术相关的项目,比如:西九龙文化区及M+当代艺术馆,第一阶段计划于2017年开放。“中央警署”旧址将被翻新为近似于北京的“798”和上海莫干山道的当代艺术区,预计2014年落成。此外还有已在2012年2月启用的亚洲协会新址,这些都在促使作为亚洲金融和商业中心的香港同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场地。
西九龙文化区是这些项目中规模最大的,选址在西九龙最南端。这里是维多利亚港湾最后一块填海区,西南面傍海,长度约2.3公里。香港各方人士围绕西九龙文化区是否应该立项曾有10多年的争辩,媒体也未间断过关注,直到2011年港府才确定了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NormanFoster)主导设计的“城市中的公园”为最终方案。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在之前的2010年6月还宣布了对瑞典人李立伟(LarsNittve)出任M+行政总监的任命。李立伟曾是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Modern)的首任馆长,他将泰特经营为全球当代艺术的著名景观之一,第一年参观人数就超过了500万。从2001至2010年,他还一直担任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总监。请来这个全球当代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主导M+,西九龙文化区以艺术再造香港的愿景已经向外界传递得非常清晰。日本策展人长谷川佑子就曾说:“香港西九龙在这时出现或许能为亚洲当代艺术体系做一个大规模的梳理及重建。”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传讯及推广行政总监陈家耀告诉本刊,港府预算21.6亿港元投入建设,首批场馆将于2017年开放,其中包括拥有1100个座位的戏曲中心、自由剧场以及M+博物馆。ArtHK期间,展览“M+进行:油麻地”从5月15日开始后将持续一个月,这是M+博物馆在建成之前所策划的“游击”系列的首次展览,“在没有场馆的情况下探索不同的公众互动与策展模式”。
M+未来建筑物的面积据介绍有6万平方米,将是一座跨界艺术、设计和影像的视觉文化博物馆,“以香港和现今的角度,配合全球性的视野来‘从内向外’发展”。但M+行政总监李立伟在16日对媒体的展览说明会上表示,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建筑物,他说:“艺术可以标志一个地方,油麻地亦正体现了香港的风貌及个性。我们希望能成为这个地方的城市肌理及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在这趟由油麻地砵兰街至上海街的艺术旅程中,艺术家使我们对熟悉的事物有重新的理解。”也许是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体验到这种油麻地的风情地貌,展览说明会被放置在油麻地一个老餐厅里举行,声音沙哑的驻场女歌手且歌且舞,用两首老派粤语歌为当代艺术开了场。
因为地理文化原因,香港当代艺术一向与历史的重构有着重要联系,“M+进行:油麻地”展览即以此为主题。7位艺术家均选自香港本土,他们从不同的叙述方式出发,将油麻地社区被遗忘的一些空间如店铺、街头公园或天桥下的公共场所等地方,活化到了当代香港的面貌中,让市民可在日常中感受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