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鄂伦春族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民族文化主要通过语言载体口耳相传。语言是鄂伦春文化的基础,而“摩苏昆”说唱艺术正是鄂伦春历史传承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同期:77岁的鄂伦春老艺人莫宝凤(表演摩苏昆说唱艺术艺术)
悠扬婉转的曲调,或是悲伤,或是激昂,77岁的鄂伦春老人莫宝凤时唱时叙,讲述着“英雄‘隔日把恰’”的故事。在鄂伦春语中,这种原始的说唱艺术就叫“摩苏昆”。
据介绍,“摩苏昆”的内容以英雄传说、历史故事为主,还包括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和爱情故事。“摩苏昆”讲述的故事有长有短,长的要讲上几天其至十几天。由于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丰满,因此,甚至有人将“摩苏昆”说唱誉为鄂伦春族的“荷马史诗”。
同期:摩苏昆说唱艺术研究学者孟淑珍:实际上原始说唱艺术在各个民族的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实际上都是存在的,比如说《荷马史诗》最早期也是在民间流传的东西,后来就是他有了文字之后,逐渐整理成荷马史诗。实际上最早还是说唱的。
“摩苏昆”也可以多人一起说唱,分担不同角色,虽然肢体动作简单,但已经具有了一些戏剧表演的雏形。对于过去生活在原始山林里的鄂伦春人来说,“摩苏昆”说唱无疑成为他们单调狩猎生活的精神调剂品。
然而,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给鄂伦春族的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语言能力的丧失和略显单调的艺术表现力,让“摩苏昆”说唱走到了消亡的边缘,像莫宝凤这样的传承人已经屈指可数。
同期:77岁的鄂伦春老艺人莫宝凤:没有徒弟,说要学的人都没有。就这几年我们办班的,唱的、说的能留住。再就是有一个画家陈金来,我让他画,他说你多教点,谁也不学我教谁去。我就给他讲,他画,现在还在画着呢。画完了还能留着点。
这位画家就是莫宝凤老人说的陈金来。他所创作的民俗画《嘟噜河神泉水的故事》内容就来源于莫宝凤老人的口述。据介绍,嘟噜河在黑龙江省逊克县,传说河水具有神奇的功能,直接饮用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曾经治愈过很多鄂伦春族病人的疾病。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和蒙古文,陈金来希望把这些历史故事用画记述下来并配上汉字解说,以此记述下鄂伦春族的壮美历史。
和陈金来不同,艺术家莫鸿苇作画并不用任何颜料,她用的是各种各样的桦树皮。
鄂伦春族自古在大兴安岭的高山密林中繁衍生息。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繁茂的白桦林,因此鄂伦春人和白桦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了著名的“桦树皮文化”。桦皮画就是“桦树皮文化”的一种。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莫鸿苇出生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从小受鄂伦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特别是看到老人们用桦皮制成盆、碗、桶等生活用品,莫鸿苇对桦皮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过两年美术专业训练之后,1987年,莫鸿苇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融合了现代的艺术元素,开始了自己桦皮镶嵌画的创作。她搜集白桦树皮,通过剪裁和打磨,上胶之后固定在早已经打好底稿的桦皮“画纸”上。画面既纯朴,又不失艺术美感。
同期: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家莫鸿苇:现代的元素和传统的艺术必须应该是相结合的。去年我去俄罗斯有一个文化互访活动,在当地的鄂伦春也有咱们手工艺品,他那个手工艺品的风格完全是异域风格,有一些俄罗斯的文化元素在里面,所以说互相融合这是必然性。
定稿、剪裁、打磨、上胶、粘贴……莫鸿苇天天都在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自己热爱的桦树皮镶嵌画艺术。
鄂伦春民族的桦皮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之前,桦皮制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鄂伦春人用桦皮和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的线缝制各种所需用品,并在上面雕绘上各种花纹图案。大型的桦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篓子;中型的有盆、帽盒,采集、贮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烟盒、药盒等。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伦春人还能用桦皮造船。小巧轻便的桦皮船是鄂伦春人桦树皮制品中的一绝。
画面上这位身着鄂伦春传统服装的老人叫孟彩红,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民族乡,这位巧手的民间艺人展示了鄂伦春民族古朴而又环保的桦皮加工技艺。 孟彩红制作桦皮工艺品的工具非常简单,甚至有些原始,一块巴掌大小的石头,一把兽骨制成的刻刀,一把鄂伦春猎刀,一些针线。没有任何的模具和粘合剂,全凭手眼上的功夫。简单的敲敲砸砸,一块桦皮原料就被她刻上了美丽的祥云图案。
同期:鄂伦春桦皮工艺民间艺人孟彩红:里头防潮、防虫、保鲜。咸盐、糖啥的都不化。要是别的瓶子一有点潮湿就化,这里头就没事,装咸盐什么的。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桦树皮制品已经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并逐渐演化为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品。但和莫鸿苇、孟彩红一样,许多鄂伦春民间艺人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与实践这项工艺,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把桦皮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下去。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