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常常把黑龙江形容为“冷、边、穷”,经济欠发达,与先进省份差距大。现在,作为产粮大省,黑龙江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林业大省,黑龙江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边疆大省,黑龙江努力争取成为“一带一路”的“试验区”。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省气象局立足地域实际,勇于解放思想,从服务需求入手,深入探索气象现代化建设之路。
2015年,黑龙江省委作出重大部署,将建设气象服务平台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八大平台”之一全力推进。而从2009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连续6年位列全国前三。
机制:在完善中不断优化
2013年,刚到黑龙江履新不久的省长陆昊,就遇上黑龙江、松花江特大洪水。自此,陆昊在每次防汛工作会议上都要反复强调,局地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由省政府办公厅和各级政府办公室(厅)转发。仅在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就转发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近50次。
近年来,黑龙江省围绕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人工影响天气、突发气象灾害应对防范和应急联动等工作,多次以政府名义下发文件。黑龙江省政府应急办副主任房军说,省政府以文件形式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要求,促使各市、县政府提高了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
全省围绕气象法的贯彻实施已出台6部地方性法规。省政府为气象部门明确了59项权利清单和59项责任清单。
2014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正式出台,明确了18条具体措施,同时专门印发了气象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
省政府明确将“按照事权划分,建立和完善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纳入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措施。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李绍文说,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为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在产粮大市绥化,冰雹、短时强对流、暴雨等灾害均呈多发态势。目前,当地7个县成立了地方气象机构,进一步探索气象服务现代农业新机制。
能力:在建设中节节攀升
2011年10月31日,黑龙江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同签署省部合作协议。三年多来,双方围绕推进气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森林防火气象服务、松嫩流域预报预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基层台站建设等五个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事实上,早在2010年,黑龙江就启动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先后已有30个县(市)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在陆昊的亲自协调下,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黑龙江省级平台今年将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黑龙江气象部门在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和山洪沟布设了196套雨量站点,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完成县级气象预报平台和预报业务平面升级改造工作;全面优化建设84个台站数据处理中心。
黑龙江气象部门结合全省业务和管理实际,组织研发省、市、县管理与业务一体化平台;把软件业务系统建设作为提升业务能力的着力点,强调平台的整体性,突出集约化、一体化建设思路;建设研发统一数据环境作为数据支撑。目前一体化业务系统正在试运行,今年汛期前将在全省基层台站全部投入运行。
除了练好“内功”,黑龙江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还始终坚持与行业气象协调发展。省气象局与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共同加强台站一体化管理,三方台站实现气象资料实时共享已达86%。2015年,省农垦总局与省财政厅联合购置一架“运-12型”增雨飞机,全省还将建成7支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队伍。
效益:在服务中不断彰显
对于黑龙江来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森林生态安全是气象服务的永恒主题。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域特色,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基地(富锦站)、多脉冲防雷产品测试实验室先后建成。省气象局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签署合作和共建协议,引进的数值预报综合应用系统已应用于服务农业生产和森林防火方面。
气象服务能发挥多少效益?在2013年黑龙江、松花江特大洪水期间,气象部门为省委、省政府抗洪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陆昊深有感触地说,气象工作基础好,天气形势把握得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在防灾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农委副巡视员李世润用“积极主动、内容全面、准确率高、建议切中主题”这句话,充分肯定气象服务在关键农事季节发挥的作用。
素有“粮都”之称的富锦市副市长杜国力形象地把气象部门比喻为农业决策的“拐杖”;“大米之乡”五常市副市长杜泽春告诉记者,五常大米品质好和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稻米品种息息相关,同样离不开气象科技的帮助。
无须扬鞭自奋蹄,天道酬勤石开花。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东表示,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深入打造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气象保障生态发展的“先行区”以及气象保障“一带一路”“试验区”上不断探索,提质增效,积极构建气象服务平台,努力书写黑龙江气象现代化建设新的篇章。(袁长焕张恒翀)(编辑:郭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