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武汉“两会”落下帷幕。就在市民对国家中心城市、幸福城市等新名词的热议声中,在市场大潮里博击的大小老板们,却在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提法而兴奋。
“武汉民营经济的春天正在到来!”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智能电梯董事长陈纯星兴奋地说。
根据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该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55%以上。
如果把这一目标和武汉市在2015年跨进万亿元GDP城市的计划联系起来,这将给武汉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万亿元GDP的55%,如此巨大的含金量,足以让渴望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家眼前一亮。
武汉与沿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
现实的情况是,武汉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在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后面。陈纯星认为,武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主要的差距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差距。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武汉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2010年,武汉市非公经济增加值为2714.0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9.2%。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为2259.4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0%。
武汉市工商联主席余元九介绍,武汉民营经济虽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地区同类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比重偏低、实力偏弱、发展偏缓。2009年,武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40.6%,但广州为52.6%、杭州为64.5%、成都为53.1%。“十一五”期间,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增加了1.1%,而广州增加了20.6%;杭州增加了19.9%;成都增加了7.4%。
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民营经济的分布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商贸、餐饮娱乐、简单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的不多,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从事信息、软件、计算机服务,以及文化等新兴产业分别仅占4.06%和1.15%。
发展民营经济关系到武汉的未来
武钢兴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天长认为,武汉提出建设幸福城市要靠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发展民营经济,关系到武汉的未来。
叶天长说,国有大中型企业用的人不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如果不发展民营企业,失业率高了,老百姓怎么幸福得起来?同时,武汉的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比如武钢、武石化,原料、市场“两头在外”,本地中小企业配套承接的很少,没有形成产业链,遇到金融危机这样大的风暴,容易大起大落。如果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环绕在它们的周围,不仅可以衍生出新的千亿板块,还可以减少武钢、武石化的市场波动,这样才能把武汉经济稳定下来。
余元九说,民营经济对武汉的贡献正在加大。2010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200多亿元,全市单年增加122亿元税收收入中,有88.48亿元来自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贡献率达72.52%。同时,吸纳就业持续增加。全市近200万人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就业,占全市城镇就业总数的80%以上,占社会从业人员的50%。在自主创新中,民营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09年底,武汉已累计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355家,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生物工程制药、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
拆除民营经济发展的隐形天花板
谈到武汉民营经济的未来发展,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主任龚伟难掩忧虑。他在武汉市政协十一次五次会议联组讨论时说,武汉催生民营经济的优势在于高校多,科技、智力密集,可是现在不少城区对自己土地上诞生的中小企业不够重视,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盯的只是外来的大企业、500强,土地等宝贵资源宁愿做商业地产,也不愿意留给本地的中小企业。好不容易乳化出来的中小企业,如果不解决它们发展的后顾之忧,可能面临着成群结队“孔雀东南飞”的危险。
余元九认为,武汉国有经济比重大,“重国有轻民营”、“先国有后民营”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虽然出台了不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缺少创新和因地制宜,执行层面的实施细则较少,好的政策并未完全落地。
余元九建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凡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政策都可参照执行,凡符合武汉实际的优惠政策都可探索尝试,凡国有和外资经济可以享受的政策对民营经济一律同等适用,凡单独针对民营经济的限制性规定一律予以废除”,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推动武汉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赢得新先机。
同时,余元九建议,武汉市应该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改制重组,以新型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发展后劲,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民营经济的结构。
来源: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记者 陈道林 通讯员 刘玉琼)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