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西园子村的乔荣孝家近年来可谓喜事盈门。老乔逢人便说,“如今是种地不交税了,孩子上学不交费了,看病能报销了,咱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乔家的变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呈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加等方面。为加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2007年,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了。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农民看病贵、养老难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对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接连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提法,从“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显示出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 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十一五”期间,除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直补。与此同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中央明确指出,扩内需、保增长,最大潜力在农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继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新增4万亿投资中,加大了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支农政策不断强化,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得到不断加强。在最困难的时候,农业农村经济顶住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金色的稻田里,收割机隆隆作业,农民们挥汗如雨,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它得益于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得益于广大农民誓夺高产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罕见自然灾害,众志成城,力保粮食生产。“十一五”时期,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农业生产面对严重挑战。直面灾害,中央加大了抗灾投入,各地各部门加强灾情监测,落实抗灾措施,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据统计,仅2009年春旱期间,北方冬麦区合计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1238万人、开动机电井118万眼,各地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9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37亿亩,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增产难度越来越大,高产创建示范全面铺开,科技攻关再上新台阶。收获沉甸甸的“六连增”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数越高,增产越难。粮食生产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选择突破性的技术路线。“十一五”期间,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技术战略确立,优粮工程、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等一批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夺取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99亿亩、8.75亿千瓦、49.1%,比2005年提高8.9%、27.7%和13.2个百分点。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如今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即便是大忙时节,田地里也看不到多少农民,农民都说整地、育秧插秧、病虫防治、收割,都有专业服务合作社帮忙,现在种田轻省多了!“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各类植保队、农机合作社、农技服务公司空前活跃。2009年,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2.4万个,带动1亿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4.64万个,实际入社农户2100多万。
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第一个年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我国的广袤乡村发生着真实的改变。
陕西省安塞县真武洞镇农民司云,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他在家里搞养殖,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家里的收入接近5万元。村里的变化也大,路通了,水净了,房子翻新了,环境整洁了,农民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
司云的感受代表着很多农民的心声。“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国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201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十一五”前四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任务开工率91.1%、竣工率64.9%。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三农”发展仍需夯实基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
来源:人民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