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何时回归教育?
——湖南青少年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之三
本报于7月25日和26日连续推出两期《体育观察》,探讨湖南面临的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阳光体育”开展依然面临困难等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教育界与体育界的多位专家近日就此话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再次引发出教育与体育二者关系的讨论: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何时才能真正回归教育?
体育与教育为何难“打通”?
7月底,记者在湖南大学附属中学的体育场馆发现,这里很少有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长沙市火星小学、长沙市第十九中学。对此,湖大附中教师曾悟稀告诉记者:事实上,学校的公共体育场所在暑期照常面向学生免费开放,但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初一起)往往会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学习补习班,因此几乎很难见到学生利用学校场所参与体育活动。
湖南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蒋明对这一现状并不惊讶。蒋明向记者解释,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投入较大,并落实到如阳光体育、校园足球计划、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等具体工作的开展。然而,与政策出台的积极性相比,其相关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却“并无硬性规定”。
蒋明说,我省学校体育的检查工作除了体育课考试外,其他方式主要是“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工作”。“阳光体育是在学期间进行的,暑假期间并无要求。”
另一方面,谈及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职责分工时,蒋明说,“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开展,而学生的体育竞技技能提高和指导属于体育部门的职责。”
“在日本,学生的体育教育都是在学校完成的,”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院长肖焕禹告诉记者,“日本的体育行政部门下属于日本的文部科学省,也就是说,体育和教育同属于一个行政机构管,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部是在学校里普及和发展。”
“在中国,两个部门一起管学校体育,关系难理顺。”湖南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人文社会学博士周波分析说,“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的要求更高、更快、更强,这样的条件在我国当前的学校体育设施、教师队伍都不可能达到,因此,体育部门在选拔优秀青少年体育人才后,也很难愿意让他们在学校的环境进行训练。这样,体育与教育总是难以打通。”
“学校培养专业运动员的条件,不如专业队;而专业队的队员在文化学习的氛围上不如在校学生。”湖南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连标说,如何让湖南优秀田径运动员苗子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又不影响竞技水平的提高,仍面临很多困难。
学校体育的理想模式是什么?
面对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二者关系的难题,周波认为,我省的现状在全国皆有之,“这与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机制有关。所以,这种现状在未来20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
周波以美国、日本等国体育与教育发达国家的情况举例说明,“日本的运动员从小由学校培养,有兴趣、有潜力的苗子如果选择担任职业运动员,就会加入俱乐部,获得较高收入;美国NBA的球星大部分来自美国各大高校,培养费用除了部分由政府支持外,更多来自社会和企业的赞助。”
“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苗子在一般是在专业体校接受教育,然而体校的教育水平难以保障,另一方面,运动员过早地被专业化,容易导致退役后再就业的困难。”周波认为,体育教育的理想模式是向日本学习,“运动员的教育培养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
“我国仍然把竞技体育当成为国争光的手段,造成目前体育的发展急功近利,”周波解释说,竞技体育必须还原于社会,体育运动员必须和其他人才一样享有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让体育回归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