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工行实现税后利润1096亿元,连续三年半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有人匡算,这相当于每天赚6亿元,真是不折不扣的“日进斗金”。
工行究竟是怎样赚钱的?剖析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乃至发展方式的进步与努力方向。
营收的近六成来自存贷利差收入,二成三来自中间业务,一成八来自金融市场业务
通俗地说,银行的营业收入在扣除营业费用、提取拨备和缴纳税收后,就是银行的税后利润。“银行要赚钱,除了‘开源’(即增加营业收入)外,还得‘节流’(即合理控制营业费用)和‘保质’(即提高资产质量从而减少拨备)”,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坦言。
在“节流”方面,工行衡量成本控制能力的核心指标——成本收入比已从2005年的40.09%降至今年6月末的25.82%。“国际大银行一般在50%以上,国内银行业为30%左右。工行通过成本控制降低了成本费用,加之人力成本低于国际大银行,在国内又因规模大而摊低了成本,因此成本收入比很低。”工行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副总经理王文彬解释说。
在“保质”方面,上半年,工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实现双降。截至6月末,不良贷款率仅为0.95%,首次降至1%以内,创历史最好纪录。随着资产质量的不断提升,银行无需大幅增加拨备甚至可以减少拨备。
当然,银行要赚钱,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大营业收入的“蛋糕”。上半年,工行营业收入高达2311.6亿元,其中59.44%来自存贷款利差收入,23.27%来自中间业务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余约18%的收入主要来自金融市场的投资及交易业务。
传统的过度依靠贷款扩张、依赖利差收入的发展方式正逐步改变
近年来,工行拉动营业收入的“三驾马车”正在逐步变化。
存贷款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的71.9%一路降至今年6月末的59.44%,传统的过度依靠贷款扩张、依赖利差收入的发展方式正逐步改变。
“上半年,工行注重将贷款投向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个人业务等收益水平较高的领域”,王文彬说,“比如,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大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议价能力日益增强,贷款利率水平总体较低,而小企业贷款利率的定价水平则相对较高。于是,工行大力将信贷投放向小企业倾斜。”
作为营业收入的另一驾“马车”,工行中间业务的成长势头强劲。中间业务是银行不动用自己的资金,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工行中间业务实现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9%升至今年6月末的23.27%。时下,工行贵金属、投资银行、私人银行、资产托管、现金管理和信用卡等新兴中间业务品种表现抢眼。“比如,工行推出了‘纸黄金’、‘纸白银’等产品,替客户投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市场。上半年,工行贵金属业务量达8.55万吨,相当于2010年全年交易量的3.5倍,手续费收入自然也滚滚而来。”王文彬说。
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上半年,工行适度投资中期债券,适时减持部分低收益率外币债券和涉险外币债券,债券收益率达3.12%。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工行境外利润占比偏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
从2006年上市至今,工行已实现税后利润近6500亿元,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35.1%,是同期全球成长性最好的大型金融机构之一。但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以工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差距之一是境外资产和利润占比偏小。汇丰、花旗、摩根大通等大型跨国银行海外利润对集团的贡献一般都保持在30%以上。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和利润在全行的占比尚不足5%。
差距之二是中间业务收入及占比仍然偏低。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都在50%以上,与这些国外大银行相比,工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有较大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境内采取分业经营,部分业务准入受限。与国外银行相比,工行中间业务经营范围存在明显的空白和薄弱领域,突出表现在证券承销经纪和承保(险)两大类。在证券承销领域,工行目前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国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而公司债、企业债和股票承销及经纪业务境内机构均不能开展;保险目前仍局限于代理销售和代收付保费。而这些领域恰恰是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姜建清表示,未来工行将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改变利差收入占比偏高局面,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工行现在整个收入结构约为6∶2∶2,即60%的收入来自于利差,20%来自中间业务,另外20%来自金融市场业务。“到2015年要调整到5∶2.5∶2.5,到2020年再进一步调整到4∶3∶3”,姜建清说。
来源:红网 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