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城头山遗址 资料图)
记者手记
农耕文明
一首人类最早的诗
常德是个极有意思的地方。既是中国城邑和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国人心灵和精神乐园的萌发地。
第一天大雨。沿诗墙走了很远,回头时,雨雾抹去了远处的风景,沅水烟波浩渺,只有一叶扁舟行至江中。大师们虽然留下千古名句,但相比满墙干涸的诗,眼前景致才是天地流动的韵律。大自然的诗篇就在长长的诗墙对岸。
此刻,西南方向的桃源,正静卧在同一片烟雨中。自1600年前,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她一直是描摹在古今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国”。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恰是这争议,如实地反映出每一个人的心理:哪里都比不上桃花源,哪里都不能占有她,定论就是拘囿,就是相离,就是背叛,桃花源永远在我们心里——对“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沅澧流域的风吹过数千年。早在6000年前,城市文明就已在此发端。肥沃的澧阳平原,孕育着古国的农业生态,为保护一方稻作,先人们聚城而居,形成郭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正是后来桃花源的远古雏形么?
今天,古老的农耕文明日渐消隐,被新的城市文明覆盖。牧歌已经远去,只留一面浩瀚的诗墙。但无论在何时,从无序采撷进化到时序耕作的农耕文化,这首人类最早的诗,一定会通过任何形式,在不同时代的人心里激起遥远的回响。
因为那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