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完善制度性约束,才能让企业克制不道德冲动,自觉选择从善行为
资料图片:5月6日,人们在北京西单的苹果专卖店外排队等待购买iPad2。新华社发(杨乐 摄)
资料图片:5月7日,三里屯苹果零售店,三名顾客受伤。一伤者称,打人者系店方外籍人员,双方因排队发生冲突。门毁坏后已卸下,工人正在测量门的长宽,以安装新门。新京报记者孙纯霞 摄
苹果公司恐怕是一段时间以来最风光的公司了。最近上市的iPad2每人最多2台的限购措施,引来大批顾客排长队抢购。北京三里屯苹果专卖店某外籍员工怀疑一名排队人员是“黄牛”,指责其插队破坏卖场秩序,从而引发肢体冲突。
这次动手事件,原因众多,但苹果公司“饥饿营销”难辞其咎:新品发布前“保密工作”严严实实,但小道消息、曝光图片满天飞;推出后限量购买、不时断货,吊足消费者胃口,甚至有“果粉”为了买一件苹果产品,不惜通宵达旦排队。有业内人士评论,苹果公司保留技术,封闭产品,跟踪定位用户信息,加之愈演愈烈的“饥饿营销”,身上流着不道德的血液。
“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或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
在笔者印象中,前两年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或许是能与苹果公司相媲美的“饥饿营销”高手:捂盘惜售,雇人抢购,天天加价……如此“饥饿营销”,自然助涨房价,那些身上流着不道德血液的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百姓只能沦为“房奴”。如今,在严厉的楼市调控下,楼盘销售部门可罗雀,一些开发商终于玩不转“饥饿营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