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基地后,金总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的投资都要往风塔投,“原因是此前的专家论证会上,有专家指出,空气动力发动机需要空气压缩机配套,压缩空气需要一定的电力,大批量生产(空气动力汽车)势必将转嫁能源污染,即以前是烧汽油(开汽车),现在是烧煤炭发电,都会排二氧化碳,还是会污染空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原理上是没问题的,这应该不是胡闹,但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国内外也有相关的研究,不是一个创新性的想法。”
这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任的老院士说,可行与否还要看相关部门的资质审查。此外,他表示,风塔能否建立起来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相比此前的项目参数来看,不能有很大改进的话,是很难赚钱的。”
核心专利申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
据新浪科技2009年的报道,“空气动力汽车有望2011年进入美国市场”。不过到现在,这一新闻还未变成现实,该新闻也提到,“在世界其他国家,空气动力汽车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今年3月,法国MDI公司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展示了一辆空气动力汽车Airpod。”
这似乎表明世界各地研发空气动力汽车的企业很多。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方面研究的帅石金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业内多年,却很少有听说学者或企业研发这方面的汽车,毕竟这是一件在经济上划不来的事情。他说,“按照对方(祥天科立泰)的描述,空气动力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能转化为空气能,空气能再转化为机械能做工,其原理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这比直接燃烧汽油多了一道压缩的工序,其中消耗的能源以及经济得失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新浪科技的报道也提到了这一点:“不过有工程学专家对这项技术表示怀疑,说空气压缩本身就是高能耗。美国西北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学专家哈罗德认为‘空气压缩机是转化电能效率最低的机器之一。为什么不像电动汽车一样直接使用电能?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说,空气动力汽车并没有什么意义。’”
面对这样的质疑,周登荣在接受慧聪网采访时表示:“任何一个事情,任何新的东西出来,这是很正常的,我刚开始说要做空气动力发动机的时候,我儿子都说我是神经病,我弟弟说我疯了,他们都不理解……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总会有一天,祥天的空气动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跑。”
在基地,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向他提出了“有关空气动力汽车发动机和风塔发电站是否通过国家层面的技术验收”的问题,他一边称自己很忙,一边说,“我们的技术是有保障的,网上都有我们的专利,你用我的(名字)查,都是受到保护的。”
今天,中国青年报记者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以“周登荣”为专利申请人进行专利检索,显示出有11项专利,包括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在基地,孙讲师向前来“投资”的人也介绍过这些专利,但他并未具体说这些专利哪些已取得授权,哪些未取得授权。
记者检索这11项专利申请号的法律状态时发现,7项实用新型专利均得到授权,但4项发明专利则都未得到授权。其中,“利用机动车自身重力收集压缩空气的装置”和“一种用于空气混合动力机动车上的气体加热装置”的法律状态类型都是“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空气动力发动机总成”的则是“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
根据《专利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经申请人陈述意见或者进行修改后,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仍然认为不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予以驳回”和第三十五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三年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请求实质审查的,该申请即被视为撤回”,这3条发明都未被授予发明专利权。
而“空气混合动力机动车”这一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则处在审查的第二步“实质审查的生效”,能否获得授权尚不可知。
不过,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张欣教授表示,该专利申请时间是2008年1月,公开日期是2009年5月,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四年,专利能拿下的可能性并不大。
对于已经拿到授权的7项实用新型专利,张欣表示,“这些都不用看,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度相比发明专利差得太远,我们课题总结汇报都用不了,更何况用于工业生产。”这一点可以从《专利法》中对这两者的区分看出,“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张欣还表示,发明专利的申请需要反复的审查,而实用新型专利并不需要太高的创新度,通常情况下一两年就可以申请下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