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趋势和亮点,凸显宏观调控新变化。其中,增长速度减慢而就业增加、两个“进一步向好”最为引人注目
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特别是受国际市场疲软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不少企业都碰到了订单减少、成本上升和效益下滑等问题。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适时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重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其是5月份以来,集中出台了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支持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稳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亮点。
一是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前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保持在年初确定的目标范围内。从全年看,经济增长可实现7.5%以上,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首次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达到8万亿美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6000美元。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前3季度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加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农业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有所提升。这些都反映出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效应日益发挥作用。
三是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前3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持续回落,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轻。10月份,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降低,1.7%的同比涨幅创下了33个月以来的新低。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减缓,但并没有出现类似2008年底、2009年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的现象,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这是诸多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最出乎意料的,也是我国经济运行有别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突出亮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比较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我国就业状况比较好,得益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积极就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服务业发展提速等结构调整加快的具体体现,也是稳增长取得的丰硕成果。
与以往的高速度相比,近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这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中国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低速发展期,还有人称之为“步入下行通道”。从去年一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确实有所回落,但由此作出步入下行通道的判断,也是缺乏充分根据的。
这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发达国家深受其害,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也很大。今年一、二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1.9%和1.7%,欧元区分别同比负增长0.1%和0.9%,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速普遍回落。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必然受到较大冲击。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外需严重萎缩形成一个较大的缺口,而扩大内需又要兼顾结构调整,一时不容易补上这个缺口,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势所必然。能保持目前7.7%的速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也是比较快的了。试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有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呢!
深入分析,即便外需不存在问题,我们也不应当继续维持以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高速增长。适度放慢增长速度,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客观需要,而且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近期我国经济已出现两个“进一步向好”的态势。
一个是经济内生动力增强,进一步向好。这次稳增长并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宏观调控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激发经济的内生活力,加上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使得经济增速稳定在7%至8%之间。这是调控方式的重要转变,也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再从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结构看,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55%,在7.7%的增长率中拉动了4.2个百分点,表明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另一个是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进一步向好。从近几个月主要经济指标看,投资、消费增长都在稳步提速,作为先行经济指标的采购经理指数已创13个月新高;9、10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8%和20.5%,出现了大幅回升;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1%,11月份提高到7.4%,是今年以来的最高增速。这些积极变化,对于坚定信心,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