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岭市发生一起农村"黑校车"翻车事故,事故导致10余名孩子受伤。有专家指出,近几年,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学生上学路远矛盾凸显,乘车难题不容回避。
交通事故
二十多天前,公主岭市毛城子镇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8人座的微型面包车发生翻车,车上乘坐21名放学回家的幼儿和小学生,其中10余人受伤。目前,有2名骨折学生仍在住院治疗。
据记者了解,肇事司机董某是毛城子镇东碱锅屯人,因自家孩子在镇里上幼儿园,他每天在接送自己孩子的同时,有偿接送顺路村屯的学生。
部分受伤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他们村里没有学校,孩子必须去镇上上学。因为上学路远,他们送不起,又没有校车,只能让孩子坐"黑校车"。
当地人反映,如今在农村地区"黑校车"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很多学生的家离幼儿园或者中小学校较远,所以有不少人就开车,做起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生意。
公主岭市毛城子镇中心小学是当地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此次事故伤员中有5名为该校学生。该校副校长刘广平说,本校有617名学生,其中通勤231人,住校386人,学生住家离学校最远的15公里多,家长送不起。
"我们学校的门口,高峰时段能停10多辆'黑车',三轮车、面包车,啥车都有。尽管学校经常嘱咐学生不要坐这些车辆,并跟家长签订责任书,但效果不理想。"刘广平说,"我们想拥有一辆属于学校的正规校车,但苦于没有资金。"
隐患重重
时下,农村地区"黑校车"盛行,主要原因有:
近年来农村"撤点并校"和"陪读风潮"使中小学生上学距离变远,加上学生上下学时间集中,农村运力不足问题凸显;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短缺,无力购置一定数量的校车,并承担养护费用,有的学校有班车,但一些家长觉得价格贵加以拒绝,"黑校车"因此有了运营空间;
接送学生车辆遍布城乡,交警等部门人力有限,无法实施全面监管。
记者采访了解到,处于营运中的"黑校车"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为了多赚钱,很多"黑校车"超载运行。通常情况下,不到10座的车坐了10多个学生;一些司机属于无证驾驶;还有的车辆已经报废或濒临报废,车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的"黑校车"重大交通事故不断。
谁来为农村校车"埋单"?
近年来,我国就中小学校车问题,倡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解决的思路。2007年,国家出台校车标准,对校车的定义、分类、人数核定和安全保障措施等提出要求;2010年出台《校车标志》和《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使校车标准进一步提升。
尽管如此,"黑校车"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目前的主要问题包括:车辆型号、品质五花八门,安全隐患极大;学校自行靠市场运作,资金和驾驶员管理难以到位;安全事故不断;农村学校校车,学生交费一年累积较高,学生家长难以负担等。
一些专家指出,校车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建议政府部门酌情考虑将"校车工程"纳入民生工程范畴,为校车尤其是农村校车"埋单",并给予规划和安排。
吉林省政协委员王乃成和九三学社社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罗道全指出,彻底解决农村"黑校车"问题,需要公共政策支持。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加大统筹和资金投入力度,市、县政府应落实主体责任,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建立校车保障长效机制。
他们建议,当下政府部门可考虑把农村中小学校车采购列入省级政府财政预算,采取专项资金方式,通过政府采购,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农村中小学配备校车。由于农村学生分布分散,校车可设定相对集中的接送点,并向学生收取合理搭车费用。
同时,加强安全教育与执法检查。各地应立足实际,组织财政、教育、公安部门,对"黑校车"实施综合治理,彻查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及驾驶人情况,在摸排澄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动态管理档案。
还应统一校车标识,加大宣传教育。
政府尽快出台"校车管理办法",把接送车辆安全管理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让执法部门可依法对"黑校车",以及严重违反管理办法的合法校车进行处罚,把隐患消除在源头。
来源: 新华网吉林频道 (记者 马扬) 编辑: 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