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东地区>江苏>江苏新闻
江苏省罕见三季连旱 洞庭湖缩水1/6
2011-05-20 09:19:06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明祖陵地宫拱门甬道重见天日

■名词解释: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和泗州古城一起被埋葬于滔滔洪水。此后近300年,洪泽湖下有个大墓——一代皇陵留于世间的,只剩下这一句附近居民代代相传的戏言。

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昨天中午一个电话惊醒正在小憩的记者,那急促的声音属于明祖陵管委会主任胡仁生。“露出来了,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露出来了,300年来第一次啊……”再无心听老胡说些什么,记者匆匆驱车,直奔明祖陵所在的江苏盱眙。

水潭见底,地宫拱门甬道露真容

一个多小时后,采访车驶入盱眙境内。这座此前数日名字总和旱情一起出现在电视报端的苏北小城,仍如往日般安宁平和的街景市貌背后,必会是那随大旱而来的忧虑焦急、剑拔弩张。正想着这些,车已在明祖陵景区大门前停下。

满脸疲惫的胡仁生早等在那里,顾不上寒暄便带着一行人疾步赶到陵前。记者曾多次到过这里,每每所见总是一汪潭水,水位低时会露出一些圆形石拱。记者也曾多次站在这汪和洪泽湖相连的潭水前,听如老胡般的知情人,介绍那水下的种种。如9个大小不一的拱门分别象征着朱元璋祖父、曾祖、高祖以及他们各自的后妃;如拱门前有甬道,拱下有汉白玉所砌横梁;最令人心系神往的当然是那地宫,其中的随葬之物、历史留存和难以言说的神秘。

而昨天,当记者再次驻足潭边,潭底竟能一览无遗。9个拱门、拱下的横梁和甬道顶端尽数露出了真容。即便它们的大部分还深埋在潭底淤泥下,但仅一个轮廓、一方格局,已能让观者倍感震撼。记者几乎是纵跃着落到了那汉白玉横梁之上,其实如果不是老胡介绍,根本看不出梁的质地,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斑驳印迹,甚至与两端的石砖都难辨彼此。有工作人员用小铲仔细地除去砖外淤泥青苔,竟露出一抹惊心的红,“那是明时的朱砂,颜色能千年不褪,确是神奇。”老胡在一旁说。

俯身从拱门向内看去,里面也有积水,据说水下更有深不可测的淤泥,也因而数百年来挡住了所有盗墓者和考古者的脚步。再往里看,有的门内黑不可见。按照老胡的说法,那一片漆黑里、砖墙之后、水淤之下,便是神秘的明祖陵地宫。一水之隔、数步之遥,站在这据说已是300多年来世人与眼前皇陵距离最近的所在,记者众人心有不甘地探了又探、看了又看,尽都唏嘘。

有附近居民从拱门里打水留念

采访间,不停地听老胡重复那句“300多年来第一次”,这个从小对明祖陵心怀神往,后来主动从旅游局副局长位子上申请调往景区管委会的44岁汉子,从致电记者开始,便一直保持着亢奋。“600多年的历史遗迹,300多年的水下皇陵之谜啊。”因爱成痴,矢志研究明祖陵的老胡说,当他的脚落在甬道,视线穿过拱门,他觉得自己离那个惊心动魄的谜底近了一大步。

同样激动的还有周围居民,63岁的村民朱学泽便是其中一位。“从小就在这里玩。”老朱记得关于明祖陵所发生的一切,他看到过当年因水位降低而露出的石像;偷偷躲在草垛子里看过专家们来这里考察;重建墓园包括景区开工,他曾作为工匠扛石挖泥;甚至,他今日的官方身份还可以算是景区雇请的守陵人。

而其实,朱学泽的祖上确是标准的明祖陵“守陵人”,据说当年朱元璋修祖陵时,给这方圆几十里内的村民都赐姓朱,世代守陵。直到现在,明祖陵景区附近3万多居民里,仍有近八成姓朱。对朱学泽们来说,虽然守陵早已不是家族使命,但生于斯长于斯,早与这水下皇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一带的小孩子,都是从小在这里玩到大。”即便后来成了景区,有了高墙相阻,对村民们来说,说起明祖陵,说起这一湾曾是“一条小河”的水潭,仍是如“村头一棵老树,屋后一口老井”般亲切熟络。

尽管如此,朱学泽他们仍从未见过这次因干旱重现的地宫拱门和甬道。甚至在村民们的传说中,“水底下有神灵保护,保护着老皇陵不被人发现打扰。”

但古陵即现,好奇终究战胜了敬畏,老朱说他乘着下潭干活的当口,不但多次把头探进拱门一看究竟,还好好在那些石砖横梁上摸了又摸。“黑乎乎的啥都看不到,一摸一手泥,滑不溜秋。”老朱憨憨地笑,却从屁股旁边摸出一瓶水,颜色颇有些黄浊。“这是从拱门里打的,冰冰凉,留在家里做个纪念。”其实记者也曾下手探过拱门里那些数百年留存的地下水,与门外那终年不冰的潭水相比,确是触手极寒,一门之隔有如此差别,堪称神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彭燕:嫁给雪域的“格桑花”
>> 详细

各地新闻
伟大历程>> 详细
点击排行
  外交部回应美国居民诉讼中国网络屏蔽信息
北京市近期重要人事任免一览(名单)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