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36平方公里的苏滁现代产业园日前在安徽省滁州市完成区域托管和概念性规划,通过复制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和体制优势,未来8-10年内这里将打造成融产业、商贸、金融、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走进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工地,推土机、挖掘机在工人的操控下井然有序,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目前产业园一期12平方公里拆迁全面启动。总投资2亿元的美资企业无锡爱沃富光电有限公司签约入园,另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有意落户,在谈项目16个。
苏滁现代产业园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经验输出”的缩影。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项目,创建伊始就承担着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功能。18年来,这里以年均约30%的增幅快速发展,GDP增长了100多倍,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了700多倍。近年来,平均每天到账外资超过500万美元,单位土地GDP产出达每平方公里0.86亿美元。如今,借鉴中新合作创办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加快推进建设。
在“引进来”的同时,苏州工业园区正打破经济发展“画地为牢”的空间局限,加快脚步“走出去”,步入从“外引”到“内生”的升华期,新加坡经验在苏州本土化实践后,开始通过园区“消化再输出”,在中国更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2006年,苏宿工业园的成立打开了园区“走出去”的大门。苏州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说,“走出去”为园区转型发展提供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新基地,有效解决了日益凸显的土地、成本、环境等发展瓶颈难题;对开发区域而言,“园区模式”的嫁接让它们犹如坐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铁路。与其他地区的“联动发展”是市场和园区自身发展的需求。
然而,开发区经验的输出合作在全国几乎没有先例可循,苏州工业园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政府性质的共建、援建项目,纯市场化操作的投资项目,城市整体开发运营的合作项目,任何一种现有的“走出去”模式都是在渐进的积累过程中逐渐铺开的。
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组建中新集团作为开发主体的开发机制,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霍尔果斯产业园分别成立了苏宿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中新苏通科技产业园(南通)开发有限公司以及霍尔果斯苏新置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的整体模式移植以输出先进开发经验和成熟机制为主,不仅为周边区域带去资金等发展动力,更让区域经济产生自身的造血功能。一位宿迁干部由衷地说,“从苏州派人到宿迁工作,比给我们几千万元强得多……”
其实,苏州工业园区向新加坡取经并不断吸收推广的脚步远未停止。即将召开的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14次会议上,还要就全球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投资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和社区管理、投资环境、开发区发展管理模式等课题向新加坡进行借鉴,并签署合作意向书。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集团负责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的唐研哲说,苏州工业园区扮演的是“城市综合分销商”角色,从新加坡汲取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服务管理等先进理念,通过向异地输出的方式加以推广。这样,不仅更多地区可以从政策上提供给园区广阔的施展空间,开发出“拷贝”不走样的园区模式,更可以给全国各地的二三线城市提供发展样本,开拓出全新的合作领域。多年来,全国各地赴园区参观学习者逾20万人次,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赴园区实地参观学习的各类人员超过300批次。
事实也印证了“走出去”战略给苏州工业园区带来的悄然变化。如今,苏南苏北合作的苏宿工业园,不负众望成为跨区域合作的新样本;苏南苏中携手的苏通科技产业园,成为园区域外商业性合作的新阵地;新鲜出炉的苏滁现代产业园,是园区“城市整体开发运营”的新尝试……
近年来致力产业转型升级的苏州工业园区还多了一项新工作--“收地”,即上门动员一部分“不适合在成熟开发区发展的企业”异地发展,把原有的制造业用地转换成高铁、城铁、地铁用地或三产服务业用地,并展开了“无地招商”模式。而当投资商问“那让我到哪里去发展”时,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到苏北去、到江北去、到安徽去,到苏州工业园区的‘园外园’去。”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