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海市白台子乡,菜农唐国军和乡亲们正收获着幸福。这几年,他们的“煦峰”牌蔬菜销往上海、哈尔滨、北京等大城市,还和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出口订单。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白台子乡菜农成立了蔬菜水果协会,注册了“煦峰”牌蔬菜水果商标,走上了“协会+会员+品牌”的规模经营模式,不仅解决了“卖菜难”问题,菜农的收入也逐年提高。
“乡农”大米、“凌绿莱”无公害大米、“圣田”西兰花蔬菜、“农光”种子、“红夏”果树苗……在凌海市广大农村,许许多多优质农产品正在一个又一个好品牌的护佑下走出凌海、走向全国各地。采取典型引路等方式,凌海市激发农民注册商标的主动性,并经常用农民身边的 “宝强”、“健叶”、“圣田”、“华跃”等当地知名商标告诉农民:现在早就不是 “放在篮子里都是菜”的时代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经营性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的新阶段。
凌海市素有 “辽西走廊上的一颗明珠”的美誉,自然地貌结构大体分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内“山、平、洼、海”俱全,适宜种植各种北方作物和蔬菜;全市海岸线长68.7公里,沿海滩涂18万亩,盛产梭鱼、河豚鱼、对虾、河蟹、海参、贝类等优质海产品。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凌海市积极推进“小菜之乡”、“海参之乡”和“生猪大县”的建设进程。目前,小菜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企业年加工小菜6万吨,年创产值3亿元;以大有产业区健康食品产业园为依托,加快海参养殖开发,养殖面积已达10万亩,总产量达5000吨。凌海市还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进程,加快棚桃、西瓜、香瓜、韭菜等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23个。
近几年,凌海市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优势凸显,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外贸菜生产出口基地、辽宁省商品粮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水果生产大县。今年,凌海市把做强农业的着力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继续推进“小菜之乡”、“海参之乡”和“生猪大县”的建设进程;加快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计划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新增设施农业两万亩。
改善民生创造幸福增强和谐社会凝聚力
2010年,凌海市成为辽西地区唯一连续两届进入全省居民生活质量评比前10名的优秀县(市),和谐凌海建设受到中央、省有关部门表彰。 “物价是民生的晴雨表,必须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凌海市物价局局长魏九雕说。以“价格服务进万家”为主题,凌海市大力营造公平有序的价格环境,先后对教育、卫生、城建、土地等部门的收费情况进行年度审验,对取消或调整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为减轻群众负担,凌海市着力加强价格监督网络建设。发放涉农收费公示卡,采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菜、药等商品价格信息;对城乡17所中小学教育收费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对33家种子销售点的明码标价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农机、生猪、家电等各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对医院超标收费、各项收费及药品价格未设公示板等问题进行认真整顿。
凌海市物价局大力开展 “助企服务工程”,确保财源型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健康运行。局中层以上干部每人都建立了“联企帮扶促发展”联系点,经常深入企业排忧解难;针对上级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该局多次倾听重点企业和有关部门意见,及时变更《收费许可证》,并对部分经营收费项目实行减半收费,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几年来,凌海市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让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与城乡群众的幸福和尊严形成良性互动。投入7000多万元,高标准改造青年大街、锦凌路等5条街路;投入6000多万元,续建滨海公路5.3公里;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水源地和主城区给排水管网;投入3200多万元,建成市医院1.6万平方米病房楼并投入使用;投入2000多万元,基本完成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二期工程……统计数据显示,凌海市2010年用于民生事业的财力近7亿元,占当年新增财力的80%,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凌海市把2011年确定为“民生项目建设年”,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了一系列民生大事:建成凌海大道,实现主城区与沿海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南北贯通;完成商业路、八一街等街路改造任务;继续改造城区自来水管网;改建市第四小学;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完成农村能源“一池三改”3000户,完成大凌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做好沿河两岸规划建设……重点民生工程和公益服务项目近百个,民生工程投入资金将创历史新高。
来源:东北新闻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