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雪林
“走南闯北干了这么多活,从来没有遇到过在大连干‘暖房子’这样的待遇,我们走到哪儿都很受欢迎不说,居民又送饺子、又送西瓜,听说工人有病了还给送水、送药,就是两个字:感动!”随着大连的“暖房子”工程进入收尾阶段,48岁的王玉福也准备回河南老家“猫冬”,准备过大年了。从22岁开始做瓦工,20多年来,王玉福从没离开过自己的老本行,称得上业内的资深技工。“走南闯北干了这么多活,从来没有遇到过在大连干‘暖房子’这样的待遇,我们走到哪儿都很受欢迎不说,居民又送饺子、又送西瓜,听说工人有病了还给送水、送药,就是两个字:感动!”回想起这几个月来的一幕幕,王玉福说,这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老百姓打心眼里欢迎,因此他们也跟着沾了不少光,“在哪儿都是笑脸相迎,这活干得心里舒坦,出多少力都值!”王玉福说。
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
年终岁尾,回首即将过去的2014,一段段城市场景的变化,一个个重大决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幕幕感人的生活瞬间,都串联起一篇篇生动的故事,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即日起,新商报记者将持续深入基层,倾听发生在城市角落中的精彩故事,发现美好、记录感动、分享幸福。
开栏语
今年8月份,当王玉福随工程队来到甘井子区山东路施工现场时,这个楼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房子虽然很旧,但楼院特别干净,还有漂亮的亭子和凳子,居民白天没事都在亭子里聊天。”王玉福说,居民对工程队的到来非常高兴,说就等着这“暖房子”赶紧完工,他们的楼院就是真正的幸福楼院了。一打听才知道,以前这个楼院可不是这样,方砖坏了、黄土裸露,有的居民在花坛里种菜,甚至还挖了菜窖。为了改善老旧楼院的面貌,甘井子区把“暖房子”工程、楼院环境改造结合起来,让居民家室内温度、室外环境都有大提升。“怪不得居民这么盼着‘暖房子’,不但外面的环境好了,家里也暖和了。”王玉福说。顶着烈日,王玉福和工友们在楼外的脚手架上来回穿梭忙碌,普通人站在上面会有眩晕的感觉,但他已经习惯了。脚手架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因为爬上爬下非常不方便,所以他从来不敢多喝水。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大量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王玉福不断地抹着直往眼睛里钻的汗水,舔着干得发紧的嘴唇。突然,面前的一扇窗户打开了,一张布满皱纹的脸满是笑意,老人举着一大块西瓜,径直送到了王玉福的嘴边。那一刻,王玉福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边感谢一边抹着眼睛,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泪水。
每天工地收工,当双脚踩在地面时,王玉福才有踏实的感觉。他说,虽然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实施“暖房子”工程,但多是按照房屋维修标准来做的,而大连的“暖房子”工程,则是按照新建楼房的建筑标准来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所以干活时不但脚下紧张,脑子里也绷紧了弦。“有的居民找人安了保温层,材料很差,我们施工的时候,必须先铲掉这些旧保温层,才能贴新保温层。”他说。怕着火、怕坠落,老百姓特别关心楼体保温外衣的安全问题。针对“透寒”问题,楼体外立面采用防火阻燃系数较高、厚度为70毫米的无机保温材料进行楼体外立面保温;针对“漏水”问题,设计要求屋顶采取SBS新型节能卷材防水材料,更换原有的破旧落水管,确保了冬雨季的防水安全;针对“外立面脱落”问题,要求在保温工序后进行外立面真石漆及防水涂料粉刷,确保人身安全和外观的整体美观亮丽。“每块板打几个钉、抹胶泥的面积必须达到多少,都有严格的规范标准,缺一不可。”王玉福说,保温工艺有7道层层相扣的严密工序,不但让楼体变美、屋内变暖,而且杜绝了坠落等问题。
更让王玉福感到惊讶的是,大连实施的“暖房子”工程,可不是仅仅是给楼体“穿棉袄”这么简单。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设计的外墙、屋面保温层厚度及外门窗等,都按节能65%设计标准。此外,还要进行供热改造。主要对建筑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和温度调控进行改造,使用热计量装置,采用计量灵敏、准确的热计量表和操作简单方便、易于调控的温控阀,并逐步实施分户计量收费,使用户实现“按需用热”。“这样的工程,能不受老百姓欢迎吗?”王玉福说,他和工友们成了政府民生工程的代表,所以才能受到老百姓如此礼遇。
“听说明年大连还要干220多万平方米的‘暖房子’工程,以后还要陆续把符合条件的老房子都改造了。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我一定要在大连干下去,帮政府送温暖的活儿,干起来心里都暖和。”王玉福如此期待着。
记者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