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记”,从未停笔
———写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2周年之际
“雷锋,1940年到1962年。”
3月2日早,抚顺雷锋纪念馆前,一个4岁小男孩指着雷锋雕像基座上的字脆生生地读了起来,识字能力令人意外。
“宝宝真棒”,身旁的李师傅及时奖励了外孙一个“大拇哥”。
“因为离家近,从一岁多我就经常带他到馆里来看雷锋、听雷锋。现在,‘雷锋叔叔’在他小脑袋瓜儿里分量很重,别说这几个字,就是大段大段的故事也能讲一些。”在雷锋精神熏陶下长大并于践行中“慢慢变老”的李师傅看来,给孩子打下同样的“人生底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52岁,这是老李和外孙的年龄差距。而此数字,恰恰也是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到今年的时间跨度。
52年,雷锋始终是几代辽宁人的共同回忆。
52年,雷锋精神早已植入辽宁人的道德基因。
1963-2015,辽宁人一直在用“知”与“行”续写着那本厚重的“雷锋日记”,从未停笔。
从第一家纪念馆到抢占“网络舆论场”———雷锋精神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月4日,抚顺雷锋纪念馆里,一款“雷锋书签”备受青睐。
“纸片右下角有个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关注我们即将上线的微信公众平台了。”纪念馆副馆长邢飞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每位参观者拿出手机,就能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举手之劳,却永远相伴”。
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多元的社会思潮里,如何让那个“笑容灿烂的小个子战士”真正入脑入心,成为社会深刻转型期的心灵支撑?我省一直在努力解题。
“不论东西南北风,我们一直学雷锋。”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介绍,半个世纪以来,我省弘扬雷锋精神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尤其是近些年,更把这项工作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力支撑来抓。
从全国第一家雷锋纪念馆,到全国第一家雷锋精神研究所、郭明义精神研究所,到一系列研究、传播雷锋精神的刊物,再到随处可见的“雷锋班”、“雷锋岗”、“雷锋学校”、“雷锋号”等,我省的“雷锋”字号阵地遍布城乡。
从受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好评的电影《雷锋在1959》,到大卖25万册的《雷锋画传》,再到分别实现观众超20万人次、票房逾6000万的话剧版和电影版《郭明义》,我省的精品力作全国叫响。
从内容生动、翔实的雷锋网上展馆、微信平台,到“粉丝”2000多万的郭明义微博,再到覆盖网民过亿的“道德模范之家”微群,我省的“网上雷锋”大红大紫。
……
有人说,辽宁弘扬雷锋精神的氛围,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是这种常态化,使“雷锋三月来四月走”、“3月5日一天敬老院老人被洗了几次脚、理了几次发”等类似的问题和笑话在我省得以有效杜绝。而辽宁人,则在这醇厚的道德“富氧”浸润中不断地塑造着心灵世界、构筑着精神家园。
省委宣传部曾在抚顺市搞过一次万份问卷大调查,结果显示:雷锋纪念日是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内容、新时期雷锋精神是什么、雷锋日记经典语句的知晓率分别为95.3%、97.1%、81%、86.8%。
枯燥的数字,蕴含着这样一个事实:53年前,那个在营房前不幸倒下的身影从未走出辽宁人的精神视线。
从第一个小组到330万志愿者———薪火相传中演绎时代内涵、登临时代高点
在地铁车厢里默默打扫呕吐物的热心少年,在经商时严守诚信准则的私企老板,在岗位上钻研业务不断创新的一线工人……
几个月来,我省去年评选出的84位“辽宁好人”事迹一经报道,便如石投水,荡起层层涟漪,传递浓浓暖意。
“辽宁好人”是一次具体的评选活动,可这四个字又何尝不代表着一种现象?仰望道德的天空,几十年来,辽宁好人的数量在哪一阶段不是如群星璀璨,讲也讲不完,数也数不清?
1962年,雷锋牺牲10天后,当时的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小组。以此为发端,目前,全省学雷锋志愿者已达330万。多年来,我省共有全国道德模范7人,提名奖32人,“中国好人”近百人,省级道德模范102人,市、县级道德模范几千人。成立于2009年的郭明义爱心团队,仅5年时间就已经省内全覆盖,分队达300多支。
翻开“辽宁日历”,细数、品咋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又一位模范典型,便会发现,雷锋精神与其说是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一个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
用火一样的工作热情服务乘客,用金子般的爱心帮助他人,5年收到6800多封感谢信、表扬信,这是在拨乱反正年代,告诉人们雷锋并未走远的邓凤兰。
先后喂养150多头猪无偿送给部队和集体,为社会和部队捐款捐物累计达15万多元,而自己却一直节衣缩食,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雷锋”胡玉萍。
参加过1500多次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救出65名遇险群众;长年照顾驻地孤寡老人,并捐出自己奖金先后资助了13名贫困失学儿童,这是“新时期的雷锋”金春明。
每天提前两小时上班,到目前,相当于多干了5年工作量;常年穿工装、居陋室,却在几十年里捐出数十万元;累计献血6万余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多倍,这是我们身边的“当代雷锋”郭明义。
……
这些不同年代的“雷锋”,以同样的精神内核,引领着时代风尚、涤荡着“精神雾霾”,树立着价值标杆、凝聚着无穷力量。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而如今,他这滴水,在辽宁已化作向上、向善的汪洋大海。它深沉、博大、雄浑,正承载着我们向“富庶、文明、幸福”的彼岸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