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首页       要闻       评论       罗阳生平       罗阳图集       追忆罗阳       ENGLISH
 
中国梦 报国魂——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一个歼—15累不垮罗阳,这只是近年罗阳作为研制现场总指挥多个重点型号中的一个。

——任务太紧迫,不抓紧时间、倾力投入,就会拖后腿。

从接到舰载机任务那天起,他一直奋战在研制现场、试验一线。工作节奏最初是“711”,每周干7天,每天干11个小时;在最后冲刺的1个月,他也冲到极限,变成“720”,几乎每天工作达到20个小时。

人们形容罗阳“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想必感到了疲惫。但他挂在嘴边的,还是航空人爱说的那句——“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

实干——

“我们是做事,不是作秀”

起飞,如箭直刺长空;着舰,如鹰稳稳抓板。歼—15首批次应用演练,次次成功!外媒纷纷表示惊叹。舰载机的损耗率,即使在应用成熟的国家,仍高达10%以上。

如此完美表现并非幸运之神眷顾。其背后是罗阳和他的团队经年累月的默默实干。

实干,意味着脚踏实地,不做表面文章,不来半点虚头。

“我们是做事,不是作秀。”海军驻沈阳地区副总军事代表李忠东,对罗阳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

一次,沈飞承担的型号任务,在既定的下线日期前3天,发现一处小问题。怎么办?有人提出,战机下线并不会去飞,只是举行一个仪式,不管有没有问题,都要拉回厂里做后续调校,届时再修不迟。罗阳不同意,他批评了提这种建议的人,亲自去向军代表说明情况,表示如果要追究责任,愿意自己全权承担。紧急修理后,战机推迟4天圆满下线。

实干,意味着精益求精,不存一丝侥幸心理。

沈飞员工都知道罗阳对质量要求严。有一年,交付空军的飞机出现漏油现象,经检查是胶圈的问题。消息反馈到沈飞,他立刻组织人员寻找原因,最后发现是由于胶圈生产沿用老标准,未达到新工艺要求。及时转换标准后,不论军方还是员工,都以为事情可以画个句号。他却说,要藉此给所有员工“上一堂质量把关课”。一天下午,沈飞厂区,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和1万多员工,手持剪刀一起动手,剪掉了剩余的两万多个老胶圈。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平日不擅引经据典的他,却常对员工讲起这句古话。今年9月,车间里某个工装架焊点开裂,差一点砸到旁边组装的飞机。他立刻要求对工装质量全面体检。部门负责人本以为,修好开裂的工装架,再把这个车间里的其他工装检查一遍就可以了。哪知道,他要检查的是所有车间的所有工装。1万多个工装,查一遍近一个月。工期这么紧,停下来做这件事值不值?他说:“值。因为我们要为国家负责。”

他让人在车间挂起横幅——“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舰载机,10大类、280多项关键技术,3万多零件,做到万无一失,靠的正是经年累月形成的对质量自觉地高标准追求。

实干不是蛮干。在合作伙伴、沈阳所党委书记褚晓文眼中,罗阳对新事物敏感,务实而讲究方法。他埋头赶路,也抬头探路。

歼—15的研制速度,出乎很多人预料。设计周期,比过去缩减了6个月。制造周期,比过去缩减了4个月。入列运行,国外预测至少要1年多,歼—15仅用两个月。

“没有新机快速试制中心,歼—15不会这么快。”褚晓文说。罗阳,正是顶着压力、拍板建试制中心的人之一。

过去研制新机型,是“隔墙扔砖头”,每个流程都是墙,要一堵一堵按顺序过。有没有可能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研制模式?歼—15项目一启动,他就和沈阳所领导商讨,提出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构想。新模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三维仿真手段,使制造提前参与到设计研发中来,并行推进,能够大大缩短研制周期。方案提出后,首先迎来的不是掌声,而是质疑——会不会打乱仗、无法衔接,看了几十年平面图的工人能不能看懂三维图?如何说服大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快解决所有担心的问题。

说干就干。他组织人员迅速出台了几十份顶层文件,确定了一体化的实施规则。“他一定是对这种新模式研究了好久。流程、责权归属、考核、过渡办法、应急方式,所有可能引起混乱的环节,他都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