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向最前沿航空技术进发
真正的大国离不开强大的海军,强大的海军离不开先进的航母,先进的航母离不开一流的舰载机。
“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要1年半!”这是今年8月辽宁号入列时,外媒的预测。
“没想到我们仅用2个多月,就成功实现了最为关键的起降试验!”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说。
舰载机绝非普通战机的改装版,除了保持其作战能力外,技术更高、难度更大。仅以起降为例,在陆地上,战机起降有效长度在300米左右;而在航母上,拦阻索的区间面积只有36米×6米。
奇迹的背后,是千千万万航空人的奋斗,更是罗阳对自己健康乃至生命的透支。过去整整两年时间里,他一直采用“711”的模式,坚持在研制、试验一线: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最后两个月更是采用了“720”模式。沈飞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袁立介绍:“和舰载机上舰的时间节点赛跑,我们总是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完成任务,压力如影随形。”
“只有一个歼—15累不坏罗阳,他担任多个重点型号的研制现场总指挥,一直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曾与罗阳共事过的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玉海说。多个重点型号很短时间内相继在沈飞首飞成功,创造了中航工业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国防现代化用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壁垒重重。所以就得夜以继日部署新技术研发,加班加点地穿梭于各种机型的研制现场,把一天当两天用。”生前,罗阳这样对妻子说。
这种紧迫感、使命感,不只是研制歼—15时如影随形,而是伴随了罗阳的30年航空生涯。罗阳生前常说,“缩小和发达国家航空技术的差距,没别的办法,就是奋力追!”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军工企业不景气,一大批科研人员转行离开。即便最困难的时候,罗阳还是坚持中午、晚上,都到办公室看书查阅资料。数不清多少个日子,罗阳办公室里的灯一直亮到深夜。这份刻苦钻研的精神让罗阳很快就在型号设计中独当一面,成为所里当时最年轻的高工和研究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