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牌:要靠市场"造"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需要自己的品牌,但创造品牌不能靠政府的行政手段,"靠市场创造品牌",是许多经济学家给制造业开出的"一剂良药"。
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说,中国的品牌创建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地方保护,二是政府干预。这两点都会给品牌的成长带来阻力。作为欲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业之都"的沈阳,制造业的品牌化之路也同样要注意这两点。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的知名品牌,没有一个名牌的产生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的。如福特、丰田等汽车企业,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创业,经过几代人努力而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的。
俞晓松说,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在市场中培育和创造自己的品牌,而不能靠地方保护和政府干预,地方保护和政府干预都会给品牌化之路带来阻力。急于振兴或为政绩而由政府抓几个品牌只会回到老路上去,各省、市之间的地区分割也将使制造业的发展缺乏配合。政府工作不能错位,不能指手画脚,要站到指令企业"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命令你做什么"的位置上。
品牌营销专家郑新安说,树立品牌,要两大误区:
一是依赖政府的误区。东北的企业往往愿意找政府要钱、要政策,靠政府的扶持,甚至成为名牌了还要向政府要奖励。而真正的知名品牌是经过市场认可,千锤百炼深入人心的,是从心灵感动消费者的结晶。
二是走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误区。要在营销管理、企业文化、广告宣传上下一番功夫。企业产品要成为知名品牌,是企业文化、管理、环境、资源等融入社会的过程,在这些方面缺一不可。
专家们指出,装备制造业创立自己的品牌,要统筹规划,避免走"大而全"的路子,否则很难形成专业化,技术研发力量也会削弱。企业要重点选择一两种有优势的产品着力开发,形成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在做精、做深、上档次、上规模上下功夫,创建成为真正的名牌。即使是一家只做零部件的企业,如果所有的机床厂都来这里购买,也能成为名牌。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关锡友说,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一定会形成走向世界的品牌和名牌。沈阳机床面对跨国公司挟品牌优势进入中国的态势,以装备中国为己任,卧薪尝胆近10年,使数控机床的产值数控化率由1995年不足10%上升到50%,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为"中国名牌"。
专家们指出,商品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制造业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建立自己的品牌刻不容缓。制造业出现了属于世界级的品牌之日,也就是振兴不远之时。
本土化≠国产化
品牌的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中国安营扎寨,本土化趋势日渐增强,一些人认为,这些本土化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东西,从而放弃自己品牌的打造。中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认为,本土化不能等同于国产化,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走国产化的道路。
张新说,本土化和国产化有着本质的不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资在中国建立了一批控股的合资或者独资公司,这些企业的确实现了中国本土的制造,促进了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的进程,但不难发现:这些外资对其控股企业实施的是全面的技术控制,这些企业基本没有核心技术。因为外资看上的只是中国丰富而便宜的劳动力优势资源,中国本土化制造只是降低成本,获取经济利益的加工制造基地。即使有些独资企业目前在中国本土生产制造了全球最先进的产品,但核心技术仍然掌控在外资手里。而国产化,则是指内资控股的企业,通过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参与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开发,从而拥有自主只是产权的核心技术,全面掌握重大技术装备从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及安装维护全过程的主动权。
如果把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加工生产"本土化"混淆于内资企业"掌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必然会忽视了对内资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的培育,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张新建议,全社会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的方针,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政策:严格界定本土化和国产化的界限,把"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落到实处,对国产化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机会,从而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真正实力。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