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2011专题>入世十周年>金融
开放后的中国金融路线图 “狼”真的来了吗
2011-09-23 15:01:5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外资银行的“战略布局”

中国加入WTO的前三年中,外资银行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而在最近两年,花旗、汇丰、摩根等外资金融巨头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他们并没有如预计的那样在抢客户和抢人才,而是“抢”银行,几乎关于每家国内银行的融资传闻里都会有它们的身影。

在五年之内中国就将开放银行业的背景下,众多外资银行为何参股自己未来的“竞争对手”呢?为何会对当中资银行“洋股东”如此饶有兴致呢?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有18家外资银行成为了25家中资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总金额达到181亿美元。而且,他们选择的对象也从地方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迅速蔓延到包括上市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资、外资银行并非直接的竞争关系。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史建平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不是搞社区银行,不是到处铺点的,主要是集中在某些领域。未来他们可能会处于中国市场产品价值链的高端,而国内银行沦为低端业务的一头,做那些附加值比较低,利润也比较小的业务,因为我们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高品质的业务去支撑这种竞争力。”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创新方面差距非常大,仅花旗银行一家,从1996年起,已经不动声色地在中国申请了19项金融产品的“商业方法类”的发明专利。中资银行几乎没有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主要是一些 “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如点钞机、保险柜等。

各银行的业务也都大同小异,只是名称不同。客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通常也只考虑银行的地点,从没意识到把钱存在工行和建行会有什么分别。

“我们国内的银行搞了很多产品和服务,但品质还属于低层次的,还处在简单模仿外资银行的阶段。另外,国内的产品的同质化也很严重。各家银行的服务基本上差不多,没有个性化的、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史建平说。

“一些银行的产品只是外资银行的‘二道贩子’,在设计和程序上都模仿外资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运作以及长远规划和系统管理。

“国内银行植根于本土文化,这是很大的优势。而银行服务与文化有很密切的联系,金融产品是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产品,如果我们能开发出真正满足中国人需要、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产品和服务,在产品深度开发上下功夫,搞一些中国原创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外国人是竞争不过我们的。”史建平建议说。

中资银行:如何接轨“国际惯例”

事实上,为了迎接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中资银行做了不少努力,希望迅速地与国际接轨,如股份制改造、剥离不良资产、股权分置改革、高管持股、高管年薪制、引进战略投资者、A股上市、H股上市、A股H股同时上市……

显然,中资银行正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一些消费者批评说,中资银行进行“国际惯例”改革中,只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改,而忽略了其服务水平的提高。

国际化“形似神不似”

在很多人眼里,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似乎只体现在频繁出台的各项符合“国际惯例”的收费项目上:小额账户费、辅币兑换费、清点零钞费、大额提现费、电话银行费、网上银行开户费、借记卡年费、跨行存取及查询费等等。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银行的新增收费项目有20余项之多。

“人们不一定是对这些措施本身不理解、不认同,主要是消费者在付出更高费用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的更加优质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更高的服务效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史建平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史建平认为,入世以后,国内的银行业有很大的改善和进步,比如增加了很多金融产品、用卡的环境变化很大。但是,和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异。“这个差距不是在‘硬’的方面,因为我们的产品并不少,而是‘软’的方面,也就是服务的品质和深度不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中国入世十周年——产品篇
>> 详细

各地新闻
如果你在网购车票时,用的不是有效的二代身份证,而是其他证件,仍需提前到车站售票窗口或代售点售票窗口换取纸质车票。杭州南站因未安装进、出站自动检票机,在网站购买的电子客票需到车站售票窗口或代售点售票窗口换取纸质车票,旅客需凭纸质车票办理进、出站检票手续。>> 详细
点击排行
  仲祖文:抓住换届契机大力选拔配备优秀女干部
李源潮勉励新任县委组织部长 坚决抵制用人潜规则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