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纬交错的地球图案上,象征中国的雄鸡版图横贯其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枚神奇的标志,普通农副产品一贴上它,立刻变得光彩夺目、身价倍增……
如今,这个椭圆形的绿色标记,开始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四川造”特色农产品走出蜀道,走向全国,不少产品甚至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近十年来,四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总数领先全国占十分之一。
据了解,因地理标志产品独具人文历史和特色质量特色品味,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和消费者青睐,经济效益平均提高20%以上,有的甚至成倍增长,即增加了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和知名度,更提升了该地区的知名度,同时还带动了包装、运输、印刷及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记者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西部博览会2号展馆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题馆”看到,蜀锦、吴江丝绸、景德镇陶瓷、黄山贡菊、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道不尽的国之精华,品不完的中国味道,中国地标产品争芳斗艳、美不胜收。其中,136个四川本地的地标产品更是扯人眼球。
成都地标万紫千红
成都市地标保护工作始于2001年,至今,已有水井坊酒、龙泉驿水蜜桃、双流冬草莓、郫县豆瓣、川芎、温江大蒜、双流枇杷、都江堰猕猴桃、彭州大蒜、蒲江雀舌、都江堰厚朴、唐元韭黄、双流二荆条辣椒、金堂明参、蜀锦、蒲江猕猴桃、新津黄辣丁、云崖兔、福洪杏、道明竹编、金堂紫薯、崇阳酒、龙泉驿枇杷等23个产品正式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为做好地理标志保护这篇“大文章”,提升“成都造”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成都市质监局以质量兴市、名牌战略为目标,走“地标兴农,品牌富农”的发展路子,全力助推经济发展,成都市地标保护呈现出一派大好局面。
攀枝花地标再上新台阶
攀枝花地标工作自“国胜茶”在2008年取得首个荣誉后,2011年12月,“苴却砚”又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目前四川省唯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工艺品。现米易“何首乌”已经国家质检总局受理并公告,盐边、西区、仁和也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使攀枝花地标工作再上新台阶。
据介绍,地标产品获保护后,国胜茶价值逐渐提升,所取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产品与地域知名度大大提高,产品质量稳定并有所提高。保护后每年早春茶、春茶和夏茶品质、产量都较之前有所提升。2011年,国胜茶产值收入比2010年增加33%,达到6000万元,鲜叶收购单价也有上调。地标产品保护在助农增收、促民致富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以此拉动的工艺、旅游、文化等产业链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内江地标盛开幸福花
内江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从2006年开始,目前,内江共有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别是新店七星椒、资中冬尖、资中鲶鱼、资中血橙、永安白乌鱼、东兴椒、田家紫皮大蒜、罗泉豆腐,总数名列全省第四。
据悉,内江市共建立了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指定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县级地方标准18项,采用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地标产品质量和产量稳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日趋增加,品牌价值逐步体现,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凉山地标特色谋发展
2003年,凉山州开始着力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该州根据历史渊源和产品特色,积极组织特色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挥了地标产品在促进企业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截至2012年8月,全州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共9个。
据了解,凉山州地标产品分布在西昌、金阳、盐源、会理、会东、雷波6个县市,产品主要有水果、蔬菜、干果、畜产品四类。全州地标产品的产值达25亿元,每个产品获保护后价值均有增长。其中大部分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市场,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加拿大及欧盟,保护前出口量0.7万吨,获批保护后出口量达到4万吨,出口额比保护前增加3.7亿元。数据显示,依托地标建立的1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国家级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个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总面积达21025公顷,全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所在区域的权益人年均收入高出全州平均水平816元,惠及农户、养殖户达10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