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春。寒风尽管凛冽,但浓浓春意早在枝头倔强的嫩芽中,扑面而来。
刚刚过去的2013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9000亿元台阶,成为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均取得新进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在“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下,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即将召开,新的号角将再次吹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进入了由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跨越、由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关键时期。肩负“首位城市”发展重任,成都着力找寻发展新路经,向改革要活力,以改革促发展,在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实现了“一马当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部署。继往开来、谋划新局,成都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走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前列。
改革创新、砥砺奋进。改革的劲风吹拂着成都平原:从行政审批瘦身提速的转身,到产业发展顶级设计的调整,从创新驱动对产业升级的拉升,到招商引资从量到质的变革,改革已成为全市上下坐不住、等不得的自觉和行动。
深化改革不停顿,城市发展不停歇。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成都鼓足干劲,全力攻坚,再次出发!
破解发展壁垒,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要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步伐,走在西部开发开放前列,化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去年7月,67岁的周帮秀第一个交出钥匙,曹家巷一、二街坊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入腾房兑付阶段。成都城区内的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央视更是连续数日对“曹家巷改造”予以热点关注。
与之相呼应的,是2012年启动的“北改”工程。这个成都目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旨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避免“拉美陷阱”在中国西部的重演。
这是成都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坚持走产城一体、“四态合一”城镇发展道路的一个生动缩影。这样的改革勇气、改革思路、改革新举,一直贯穿于成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始终,给予了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底气。
去年底,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9000亿元台阶,成为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副省级城市。在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均取得新“进”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第三产业增长8.5%,进出口总额增长3.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一个是城市棚户区的普通住户,一个是全市最为宏观的经济数据。看似毫无关联,但其间蕴含的深意,却让人对成都2013年的异彩纷呈有了深切的理解。成都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指标,不仅仅是产业数据,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当下,成都正向“万亿俱乐部”迈进,人均GDP已近7000美元。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支撑城市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加快耗竭,人口大市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步弱化,土地、水电气等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的约束已经“收紧”,我们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和承载能力受限的“双重挤压”。
怎样才能保持后劲十足,把步子迈得更大?怎样才能打破制约发展的壁垒,攻坚破冰?怎样才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唯有改革,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对此,成都早有考量。2013年底,在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成都响亮地提出: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走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