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彭州宝山村七年看变:昔日荒芜侵蚀沟成绿意风景区

来源:四川日报
2017-03-14 10:52:59
分享

B

创新模式

引入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治理水土与产业发展结合

2011年起,宝山村创新机制,引入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尝试走出治理困境。彭州市水务局水保科宁顺全介绍,治理以水源保护为大方向,同时着力实现农旅融合。

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当地引入民办公助制度。民办,即以宝山村集体为项目的发起者和实施主体,承担部分治理投资;公助,即彭州市水务、农业、旅游等部门负责规划引导、技术指导和项目整合等。

管护上,坚持“谁治理,谁受益”,每治理一块土地,就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授予出资的集体(合作社、企业)或个人,明确管护责任。

产业融合上,革新思路,统筹产业发展和水土流失治理,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

在贾正学的家里,记者见到了15亩水保林的产权证——这片土地原本是一块坡耕地,此前主要种植玉米和红薯,年收入不过每亩800元。2011年,在政府支持下,贾正学累计投入6万元,政府出资4万元,改种水保林。“种猕猴桃,2013年挂果,2014年就收回成本了。如今,我们搞起了猕猴桃采摘,一年有小10万的收入。”

据统计,实施清洁小流域治理以来,当地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其中村民和旅游企业出资1800万元。去年底,宝山村的林草覆盖率由2010年的82%升至89%。

宝山村还瞄准水质问题,针对村中的农家乐、餐馆和农户家庭,通过设置人工湿地,建立污水收集渠系和处理厂,确保污水零排放。目前,龙漕沟干流水质常年在Ⅰ类水标准,可直接饮用。

治理完成后,宝山村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开发旅游。当地引进资本,成立宝山集团,以企业化的模式对全村景观资源进行整体打造,目前已打造、完善太阳湾、温泉景酒店、回龙沟等,当地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近20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6万元。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