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战:天灾?人祸?
2007年之前,绿潮并不是青岛的海洋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尽管这座城市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海洋科技优势明显。
“可以肯定的是,绿潮现象并非中国所特有。”叶乃好,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这位主攻藻类生物学与资源化利用的年轻博士,从2008年起开始研究浒苔。
叶乃好介绍,浒苔是石莼属的一个种,是形成绿潮现象的重要物种之一。绿潮多数以石莼属大型绿藻种类脱离固着基,形成漂浮增殖群体所致,是世界沿海各国普遍发生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一般发生在春夏两季,大多数在夏季高温期结束。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布列塔尼沿海发生大规模绿潮现象,之后是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再后来是本世纪初的日韩,以及近几年的中国,几十年时间内,绿潮遍及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北温带的多个沿海国家。世界范围内,近年来绿潮发生频率和生物量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叶乃好说。
浒苔为何会暴发?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志猛将其原因归结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浒苔暴发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种子、充足的阳光,以及足够的营养源。这些年,全球变化为浒苔暴发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因素。人类过度经济活动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也是浒苔暴发的重要原因。”庄志猛说。
庄志猛解释,所谓富营养化是指环境中以磷和氮为主的无机营养盐,超出了环境自身的调节能力,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海水富营养化主要与沿海区域工农业的迅猛发展、沿海城镇化的持续加快有关。
历数绿潮频发的国家,都是经济较发达的,“俗话说,条条江河归大海,经济发达意味着人类改变沿海环境的能力提高,相应的,破坏环境的能力也提高了。”叶乃好说。
“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膨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入海量剧增,加上地表径流带来的农田化肥、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为浒苔暴发提供了充足的外部营养条件。”庄志猛说。
富营养化问题显然已成为海洋科学家们近年来关注的焦点。2009年7月,在青岛召开的主题为“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的学术讨论会上,海洋学者专题讨论了“我国近海富营养化及生态系统异常响应”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近海富营养化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不重视,可能会像太湖蓝藻一样,引发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
关于山东沿海浒苔的源头,叶乃好介绍,目前研究表明,山东沿海没有黄海绿潮的主因种。暴发的浒苔主要来自黄海海域中南部,受海洋风场和表层流场的作用,漂浮浒苔由南向北漂移,逐渐靠近山东半岛南岸附近海域,并在漂移过程中迅速生长,最终成灾。
随着研究的深入,浒苔的生长速度之快,以及繁殖方式之多样,令科学家们惊讶。叶乃好介绍,实验数据表明,在适宜条件下,浒苔的日生长速率一般为15%~20%;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营养繁殖3种,繁殖能力很强。相比于其他藻类,浒苔吸收营养盐速率、光合速率,以及生长速率是非常高的,这无疑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浒苔本身是一种无毒的海洋植物,但高度聚集就会造成诸多危害。”长期研究有害藻华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仁成研究员说,他从2008年起专注于浒苔危害性研究。
2008年,浒苔绿潮后期导致山东沿海一线养殖的海参、鲍鱼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于仁成所在课题组随即进行24~96小时浒苔急性毒性实验,模拟海参、鲍鱼密闭的养殖环境,观察浒苔对其影响。
结果显示,浒苔腐烂分解后,所产生的氨氮、硫化物及腐烂过程导致的缺氧对海洋生物具有急性毒性,特别是在封闭、半封闭的养殖海域,这是导致养殖海参、鲍鱼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于仁成介绍,腐烂浒苔所产生的氨氮和磷酸盐会刺激部分微藻生长,有可能在局部海域导致赤潮发生,造成次生灾害。同时,浒苔漂浮有可能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带来一定影响。他同时指出,在开放的水体环境中,浒苔灾害对水质影响很小。
但于仁成坦言,目前,关于浒苔的来源、演变机制、生态效应等,海洋科学界仅提出不同科学假设,还存在诸多未知。
青岛的海洋专家历时一年完成了重点课题“浒苔大规模暴发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专家们建议,为有效应对浒苔灾害,应建立跨省市、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合作调查与评估,提高应急响应和协同工作能力;同时建议加强近岸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制定针对浒苔等藻类大规模暴发的综合防治措施。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