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到位于潍坊高新区的“尊一医院”求医的病人都发现,荣誉满墙的医院大堂上方又挂上了一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
但少有人清楚这块沉甸甸的匾额背后,凝聚的是一个正骨世家祖孙四代人的艰苦传承与锐意创新。如今,“华疃正骨”已成为潍坊保守治疗骨伤疾病的一张靓丽名片。
四代传承 成就正骨奇技
“华疃正骨”诞生于清朝末年的潍坊市寒亭区双杨镇华疃村栾氏家族,由“正骨手法”和“栾氏膏药”两部分组成。
相传,栾氏的先辈早在明永乐年间移民至旧潍县华疃村后,就给左近村庄的父老乡亲医治骨伤,方圆百里颇有口碑,后由于战乱和饥荒中止行医。到清末硝烟四起,战争不断,人民饱受其害,村里一位叫栾景宣的年轻人决定重操祖业,为乡亲们解除骨病困扰。
每天将农活做完之后,他就四处采集草药,晚上回来再反复调配、煎熬。为试验效果,栾景宣在自家的家畜、家禽身上作试验。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一种能在短时间内使骨伤快速康复的膏药。用这种膏药,结合祖传的正骨手法,栾景宣医救了诸多患者,掀开了栾氏家族行医的序幕。
第二代传人栾同成在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后,为二战时期众多受伤的军人解除病痛,载誉城乡,慕名而至的骨伤病患者,由最初村里村外的父老乡亲,扩展到周边县市的居民。
而11岁就开始随父亲行医的栾章之,又开创出栾氏熏蒸疗法,既丰富了栾氏膏药和华疃正骨的中医特色治疗,又满足了患者的需求,赢得了病人的好评。这一时期,“华疃、栾氏、尊一”三个品牌也在工商局注册成功。
到2000年,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第四代传承人栾尊一手中,他在“栾氏膏药”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一系列治疗纯中药膏、丸、散、丹以及具有绿色疗效的外薰、洗药。
经过百年的积累和持续创新,栾氏膏药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香港科技博览会金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寒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老字号、潍坊市老字号、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和称号。
离乡创业 服务更多患者
2002年,时年只有20岁的栾尊一离开祖辈行医一百多年的华疃老家,与寒亭区双杨镇医院合作,成立了华疃骨伤病医院。七百多个日夜的精心治疗,让华疃骨伤医院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患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渐渐超出医院的承载能力。
于是栾尊一在潍坊高新区建起了8000多平方米的四层大楼并在2004年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潍坊高新尊一医院”,正式展开“华疃正骨”新时期的医疗服务工作,方便了广大城乡患者的求医。
医院刚成立不久,就迎来了一次“大考”。医院的老职工们都还记得,某一天下午,一位小伙子被家人抬进了医院大堂,请求大夫们收治。从来人带着哭腔的描述中,大家知道了这个只有19岁的小伙子叫张海波,一个月前在一处工地施工时不慎从四楼脚手架上摔下,导致右臂神经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肱骨锁骨粉碎性骨折。
工友们将他送到医院,被告知需“截肢保命”,不甘心的父母随后又带着儿子辗转求医,得到的答复也基本一致:“保守治疗不敢保证,如不手术治疗,无能为力”。
几经打听,张海波的父母带着儿子来到潍坊尊一医院。栾尊一出面接收了这个小伙子,并利用祖传的无痛正骨、中药熏洗、膏药贴敷、针灸拔罐、中频针刀、推拿按摩等技术为其治疗。
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张海波多处骨折基本愈合;四个月后,胳膊有了知觉,萎缩的肌肉明显恢复。整整十三个月,栾尊一守候着张海波,不断调整治疗措施,最终成功为他保住了胳膊。
伴随着一个个患者的康复出院,尊一医院也逐渐成长为潍坊市最大的集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治疗骨伤疾病的综合性民营医院,开放床位100多张,高中级专家教授30余人坐诊,开设中医骨科、创伤外科、康复科、影像科门诊等科室,年门诊量达到3万余人次。
慈善救助 恪守医德古训
从偏僻的乡村来到繁华的都市,从乡间土郎中变成现代化医院专家,栾氏家族行医的外在环境在变,但悬壶济世的医德古训却始终如一。
利用医院这个强大的载体,栾氏一族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慈善救助回馈社会。
安丘患者刘仁增11岁时得了“强直性脊柱炎”,花尽家中积蓄也没把病治好,还把整个家庭拖入了困境。栾尊一把刘仁增接到医院免费治疗,无偿为小仁增的奶奶赠送了价值2000余元的膏药及500元现金。
临朐大学生张俊博以优异成绩被中国石油大学录取却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尊一医院伸出援助之手,承揽了张俊博同学四年大学费用。
每一年,该院还坚持利用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重阳节、国庆节、建院日、春节等节日,积极开展义诊、捐赠、帮扶结对等活动,减免费用,让利于民。
自2008年开始,面对国内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该院先后捐款10余万元,捐赠御寒棉被150床。据统计,尊一医院多年来通过各种善举已为社会奉献200余万元。(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