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沪语班”来了本地小囡 听着老师讲乡音新奇如外语

2012-07-26 16:11:22 来源:解放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山朗有只老虎,老虎要吃仁,拿伊关勒笼子里。笼子坏脱,老虎逃脱……”

“不是‘吃仁’,是‘吃宁’。上海话里,‘人’要念‘宁’,哈哈。”

伴随着一阵阵欢笑声,在嘉定区图书馆,这堂名为“侬听吾讲”的沪语培训班又开课了。自6月底以来,这样的沪语班已举办了四次。每一次,图书馆多功能教室里,70多个座位总是座无虚席。图书馆负责人坦言,举办这一为期两个月的课程,本来是为了帮助外来务工者和“新上海人”子女在暑假期间学习沪语。但有趣的是,报名的130余人中,居然有不少是本地儿童。

祖祖辈辈生活在本地的范阿婆能说一口地道上海话,却和一群老邻居相约坐进了课堂。只因为她们要带着自己已经不会说沪语的孙辈来学习。阿婆们无奈道:“现在小孩在幼儿园只讲普通话,家里也都陪着讲普通话。本地小孩已不会说上海话了。”听着老师讲“乡音”,却觉得新奇如“外语”,本地小朋友顾丽雯直呼有趣:“爷爷奶奶只会说上海话,我学会了上海话就能跟他们多讲讲话啦。”

培训班负责授课的是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发音,丁迪蒙将沪语中“哎、安、凹、欧”四个普通话中没有的韵母挑选出来,配合汉语拼音共同标音,独创了一套简单易懂的“丁式音标”。上课时,除了传统的讲解、跟读外,她还不停地穿插童谣、猜谜语、讲故事和情景对话练习,与台下小朋友互动。当讲到“额角头碰着天花板”这个沪语俗语时,丁迪蒙拍拍自己额头说:“这就是额角头。”台下小朋友马上跟着学动作,一边拍自己额头一边跟老师读“额角头”。

而“猜猜枚枚子(谜语)”的方式,也特别受到孩子喜欢。比如一则“驼背背米,抐米背到城门口,城门开嘞、抐米摆进去,自介逃出来。”谜底究竟是什么呢?当丁迪蒙慢悠悠地说出“调羹”的时候,小朋友们不知不觉中也把这则上海话谜语念熟了。

记着笔记,念着音标,坐在课堂里,任女士和四岁半的女儿一样兴致勃勃。任女士是河北人,8年前来上海工作。虽然不懂沪语对于生活并没有影响,但她还是会感到遗憾:“上海同事用沪语开玩笑,自己常常听不懂。”听到沪语班开班的消息后,任女士第一时间报了名:“不学点上海话,就不能算真正融入上海。”

嘉定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顾永兵说,过去在上海,不学上海话可能寸步难行;但如今,是否会说沪语对生活和工作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学习和推广沪语,不仅为了实用,更为了让新一代上海人和“新上海人”传承上海本地文化。丁迪蒙举例说:“‘柜台’这个词,上海话读作‘巨台’,实际上是保留了这个字的古音;缝衣针,上海话中原来叫做‘引线’。这些语言保留了上海过去的历史或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语言学习,能让人们更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

据了解,图书馆正计划在暑期后开办第二、三期沪语班,并将分别针对嘉定区事业单位“新上海人”和企业外来务工青年开展培训。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许银娟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沪语 外语 老师 本地儿童 小囡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