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黄家唯一的男孩子,是这个农村家庭未来的顶梁柱。高二那年由于和老师闹矛盾,少年意气的他主动退学。黄柯柯多次向父亲建议,劝说弟弟回校重拾学业,参加高考,但最终没能如愿。“经过姐姐的事,爸爸对大学生的出路失望透顶了,他觉得即便弟弟读一个二本学校,毕业也还是找不到工作,还不如让他早点挣钱。”
退学后,黄磊进入了西安市一所技校,学习驾驶起重机、挖掘机。但当学成工作,整天对着尘土飘扬的工地,他开始嫌弃这份工作。后经同学介绍,他进入西安一家缝纫机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工资1200元。
繁重的工作,微薄的工资,残酷的现实让这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开始后悔自己当初退学的决定,但是日渐老迈的父母已无法挑起供他上学的重担。黄磊再次出现在尘土扑面的工地上,跟他的父亲并肩站在一起,在起重机的“隆隆”声中度过本该灿烂的青春岁月。
黄柯柯的求学历程,崎岖而幸运;黄艳宁的求职历程,辛酸而曲折;黄磊放弃高考学技术挣钱,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黄家三姐弟,三种不同的人生路,是我国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以期改变命运的剪影。面对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他们的向上之路走得真不容易。
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
“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农村寒门子弟坚守的信条,如今,这一信条正受到很大的挑战与质疑。
“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但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也越来越多。”这是农民们普遍的感受。高学费让不少贫困家庭陷入了“债务危机”,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在甘肃省,近几年返贫人口中,一半左右因教育支出过大返贫。会宁县很多百姓认为“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但就业难也让他们心生疑惑。“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看到村里在家待业的大学生,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
教育“高投入、低产出”,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这条路才会相对平坦。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高考内容的能力化导向等,都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如果不是西光中学对我关爱有加,我根本不可能考上北大。”黄柯柯坦言。
根据刚刚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越来越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