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转换,到底谁说了算?
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对于季节的转换,似乎是既有标准,又无标准。气象意义上的定义,更多用于学科研究;百姓自己感受自然界的变化,也不太准确。于是,“二十四节气更靠谱”的观点又浮出水面,一些网民还热烈地推荐喜爱垂钓的朋友们根据一年节气来安排行程。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否对我们更有用?
专家给予否定。据介绍,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规律而定出的,是天文意义上的概念。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但是,节气的初创距离现在已经太久远,而且当时主要服务于黄河流域的生产生活,对于上海来说肯定不太准确。比如立春在2月4日左右,此时上海常常还处于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春天似乎还离得很远。市民根本不可能严格据此来安排生产生活。当然,对于农业生产等来说,节气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那么,市民到底该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安排生活?张瑞怡表示,其实,市民没必要“纠结”于哪一天入春,还是应该根据每天和近期的天气预报来做决定。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曾在一次会议上坦言,气象意义上的季节定义,对普通老百姓没有太大用处。他要求气象部门今后在对外发布气象信息时,对何时转季尽量淡化,而是要多提供有用信息,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标准。(记者黄勇娣)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