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君毅(右)和小平同志在一起。
“我爸是段君毅。”
这句话,82岁高龄的段存让这辈子从没对外人说出口过。
今年1月4日,当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走进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这个农家小院时,患腿疾的段存让扶着四脚钢架从屋里挪着迎出来时,旁人介绍说:“这就是段君毅的长子。”
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小院,屋内墙壁上挂着段君毅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卢展工深有感触地说:“……段君毅同志这么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与普通村民一样,住着这么简单的房子,用着这样旧的家具,难能可贵,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名新浪微博网友如此留言:“但愿段存让家的清白干净能照亮现实。”
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父亲的最初印象,是1937年,段存让8岁。
那时,段君毅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根据地。段存让跟着爷爷、奶奶及母亲,成为随军家属,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都是租房子住,离父亲的部队有二十多里地,一年也见不了两次面。”
“那时候他军装上都是补丁,穿着草鞋,随时处在战斗准备状态,很少脱衣服睡觉,身上很多虱子。好不容易回来看一次我爷爷奶奶,才会脱了衣服睡一晚,大家都帮他抓衣服里的虱子。”每次父亲回来,段存让既兴奋又怯生,远远地瞪着眼睛,看着这个高高大大的熟悉的陌生人。
段存让觉得,父亲对共产党充满了坚定的信仰:“他们那代人真的都是舍小家为大家,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今天的生活。”
1949年后,段存让在家乡一个学校做青年团教师工作。1957年,段存让一方面为看病,一方面为看望多年不见的老父亲,还揣着公社交代给他的一点“私事”,第一次进了京。
那时,段君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父子俩多年不见,见面之后,都不免落泪。“拖拉机那时候很稀缺,公社领导托我找父亲帮忙。”一提这事,他被父亲劈头盖脸训斥了一顿,“最后还是他的秘书帮我买了两台,也没敢让他知道。”
1978年10月,段君毅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上任后,他接连给段存让夫妻俩写了三封信,要求子女和亲戚朋友都不要去郑州看他,“不要打着我的旗号办事”、“不要仗势欺人”。还像当年打仗的时候,在父亲面前他只有“被看望”的份儿。段存让是在统战部离休的,级别还不到副科级。
和父亲共同生活过的日子,在段存让的记忆里是有限的。但每每谈起父亲,段存让就神情焕发,父亲哪年打了什么仗,哪年在哪任职,甚至连一些具体日期都记得很清楚。
他至今保留着父亲写给他的每封信,父亲送给他的《走进大西南》,他还包了书皮。除了这些,父亲几乎什么都没有给他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