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送瑞彩,博物馆里过大年
由首都博物馆、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1月18日联合举办的“首都书法家书写北京精神”活动现场,书法家为游客义务写春联、名言、警句迎接新年。摄影:文一
由首都博物馆、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1月18日联合举办的“首都书法家书写北京精神”活动现场,书法家在为游客义务写春联、名言、警句迎接新年。摄影:董林
想免费获赠书法家赠送的春联、名言、警句迎接新年么?想与民俗手工艺专家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并将作品带回家么?想免费穿戏服、画脸谱、听京剧吗?想带着孩子过一个既长知识又有乐趣的龙年春节么?
2012年龙年春节期间,北京首都博物馆将推出“祥龙瑞彩——博物馆里过大年” 系列展览,以及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需求人群的互动体验活动,让观众感受京味儿新年的同时,更加了解中华民族与龙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 主题展览
龙年春节前夕,首都博物馆推出“祥龙瑞彩——博物馆里过大年”展览,通过展出“龙的足迹”、“龙寓吉祥”、“龙的传人”三个主题单元的近百件不同类型历史文物,折射出龙形的变迁,介绍龙文化的内涵。展厅以喜庆的颜色,大画幅的图片和众多设计元素营造了展厅内年节欢快的气氛。
展出的重点文物包括:
战国 蟠螭纹铜鼎
图为战国时期的蟠螭纹铜鼎
这件青铜鼎周身及器盖布满卷曲的蟠螭纹样。蟠螭,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尔雅释鱼》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关于螭的说法,有说是“龙子”,有说是“雌龙”,还有说是“山神”。龙在这个时期确实概念模糊,难以在古文物的形象上证实。此鼎在展现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水平的同时,充分展示了龙纹初创时期的抽象之美。
南朝 龙柄鐎斗
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战国、汉及魏晋时代,是古代军队“昼炊饮食,夜击持行”随身携带的军旅炊器。器身呈盆状,器腹较深,三足较高,腹下空间用于烧火加热。腹部沿伸出的长柄,做成龙首形状,便于握提。鐎斗虽为实用器皿,刻画的龙形象甚为生动,风姿傲骨显露无遗,展现了龙纹形成发展时期的成长之美。
明嘉靖 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
随着龙形象的绘画方法在宋代得到了理论化逐步提升,龙形象在元后走入全盛期,虽造型继承宋元,但细部刻画上更趋于具体,追求吉祥如意的含义更为普遍。工艺技法制作也达到了上乘的水平,形成了龙形最具雍容华贵的一面。盖罐器身描绘龙纹一对,双龙之间,有草书“寿”字,空白处适当地散布装饰大小云纹。二龙前后相呼应作奔跑状,发鬃飞扬飘举,五爪尖锐作风车状,龙身鳞片历历细描。最下部一圈描绘有山石波涛,表示“福山寿海”寓意,与“寿”字及龙纹相配合,充分彰显了祝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