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工作彰显个性 迷茫喜欢跳槽

2012-06-14 17:11:42 来源:西安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工作彰显个性 迷茫喜欢跳槽

上就业培训课时,西安医学院的学生听得很入神。

这是一群和“80后”一样被贴上标签的年轻人,他们是舆论中“非主流、叛逆、自我”的“90后”,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叛逆是因为有性格,自我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与他们一同成长。今年他们中的第一批人要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直面就业压力是他们要上的第一堂社会课,他们会怎样面对呢?

一个月后,全国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迈出校门,这是历年来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一次。细看一下他们的简历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于1990年。

选择工作彰显个性

除了要求专业对口

“我喜欢”很重要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80万人,其中“90后”占据绝大多数。这意味着,在目前现有的社会年龄结构中将增加一个新的年龄段——“90后”。

采访中记者发现,“90后”在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除了要求专业对口外,更注重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一点与自己的前辈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出生于1990年4月的李宇航目前在上海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在离单位不远的地方和几个同学合租了一套两居室,属于他的那一间只有12平方米,为此他每月要支付1100元的房租。李宇航和他的很多同学一样是独生子,从小备受家人宠爱。4年前,爸妈从汉中送他到西安上大学,妈妈帮他准备好了所有东西。现在一个人在上海实习,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打理,他这才明白有这么多事要自己准备。李宇航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实习工资是每月3000元。他说:“这些钱并不够我在上海的日常开销,但我喜欢这份工作,钱少点我觉得没关系。”

父母希望他毕业后回西安或者汉中,但也不勉强。“我爸妈比较开明,如果我选择‘漂’在上海,他们也同意。”对于户口、编制,李宇航倒不在乎,在他看来,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出生于1990年的李朝阳是西安医学院视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她很坚定地说:“我想去眼镜店工作。”她的同学很多都希望能到医院工作,李朝阳的想法显得有些特别。她说:“我不喜欢医院,学医也是父母为我选择的,马上就要毕业了,我希望工作能由自己做主。我就想到眼镜店做一名专业配镜师,不仅专业对口自己也喜欢。”

与当专业配镜师相比,李朝阳更喜欢导游工作,她一直认为如果当初不是父母执意为她选择了医学院,如今她一定是一名优秀导游。正是因为心里一直有个导游梦,因此李朝阳给自己当专业配镜师的职业规划只预留了半年时间。她说:“如果半年时间我干不好这份工作,到时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改行学当导游。因为觉得喜欢的工作可以尝试一下,这样才对得起自己。”

心理薪资期望偏高

普遍在3000元以上

有的甚至更高

在受访的十几位应届毕业生中,记者发现除了工作要自己喜欢外,大家对薪资的要求普遍在3000元以上,有的甚至更高。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毕业生赵兵兵说:“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很难养活自己。”据赵兵兵说,3000元以上是他们班同学的集体心理底线,即便这样的薪资标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根本不够生活。

还没正式毕业,赵兵兵已经找好了工作,就业意向是《贵阳晚报》,对于学新闻的他来说,专业很对口。不过赵兵兵也有不太满意的地方——薪资有些低,基本工资每月只有1000多元。不过他想得很开:“毕竟还有稿费嘛,一个月再赚1000多元的稿费,也够3000了吧,在贵阳应该够用了,再说父母也不指望我赚钱养家,只当是给自己积累经验了。”

李朝阳的同学李茁对自己的薪资并没有具体底线,他一直强调薪资应该和他的付出成正比,必须够他在西安工作的基本生活开支。谈及第一份工作的薪资可能不会太高时,李茁觉得现在物价飞涨,毕业生的压力也很大,如果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连租房子的钱都不够,更别提过日子。他说:“在西安,租个差不多的房子最少得800元,如果没有2000元工资的话,估计没法生活吧?”

李茁告诉记者他对薪资的要求是只要自己生活过得下去,工作后可以不再向家里要钱就行。“我希望第一份工作是在医院,毕竟学医的去医院是最好的出路,但我的最终理想是自己创业,我一直希望付出和回报可以成正比。”话不多的李茁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清晰规划。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刘是担任李茁实习医院的科室负责人,带过很多医学院的实习生,他觉得目前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了一定改变,但还存在一些误区。学生们总是强调医院能给他们什么,但几乎没考虑过他们能给医院做出什么贡献;他们常打听薪资多少,却很少询问能学到什么;他们对薪资有自己的心理价位,却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实际上,很多年轻医生虽然起步薪酬不高,但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他们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刘是说。

职场迷茫喜欢跳槽

企业领导者

“像这样的人,我绝对不会用”

李群立是学生会干部,大学期间,在很多地方实习过,其中包括一个私人开的小饭馆。他说:“我接触得越多了解社会就越全面,如果餐馆服务员这么累的工作都能干好,那以后什么工作都难不倒我。”

李群立给自己的大学同学分了类,他说:“我们同是‘90后’,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西安本地的学生想做行政类的更多一点,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坐得住;外地学生相对能吃苦,适合竞争激烈的工作;本地学生更注重企业文化,看重企业知名度,而外地学生相对更看重工资收入和发展方向。”

“招聘时,我最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高且忠诚的人。”陕西晶明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肖刚对毕业生就业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综合素质决定了一个人将来工作的宽度和广度,职场是一个你时刻得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突发问题的地方,如果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将会难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就像做企业,得懂销售、管理、医疗器械知识,甚至还得懂财务,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发展的每个节点上把准脉搏,踩准步调。

忠诚,是肖刚强调的另一个重点。他说自己曾见过一个求职者,7个月换过4份工作,且每一份工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像这样的人,我绝对不会用。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肖刚说。

频繁跳槽在如今的职场上已经很常见,7个月换4份工作也许是个极端例子,但受访的十多名“90后”毕业生几乎都表达过等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跳槽的想法。至于第一份工作会干多久,大部分人认为半年是个节点。

这种做法肖刚很不认同,他觉得一个职场新手进入一家公司,没有一年的时间绝不可能学到最精髓的东西,通常企业在培养重点人才时,会从老员工里寻找。老员工更了解企业,了解工作,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把企业的核心工作交给这样的人,企业领导最放心。

“就像一个掘井的人,第一次掘井差2米见水他放弃了,第二次差1米又放弃了,第三次差半米还是放弃了,而最后真正挖到水的人,就是那个一直坚持掘井的人。”肖刚希望“90后”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些什么,然后坚持脚踏实地的工作。

步入社会渴求认可

工作后希望自食其力

通过努力得到认可和尊重

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90后”的选择呈更加多样的形态: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貌似忙碌的背后暴露出“90后”在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的迷茫困境。

学中文的范晓晓在毕业时没有选择找工作,而是选择了考研。范晓晓的家在河南农村,父母靠种地生活,没有能力为他找工作提供“经济资助”,所以他努力想考上公费研究生,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没想过创业,也没有资金,找工作的事等研究生毕业之后,更具竞争力后再说吧。”

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陶是标准的“90后”,她觉得自己在“象牙塔”里呆得太久了,从小到大,家人衡量自己是否优秀的标准就是勤奋、积极、成绩好。但是到了社会上并不是这样。实习经历告诉她,自己还很欠缺工作经验,比如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她想立刻融入社会,为自己打算未来。

西安医学院视光专业的赵晓玲出生于1992年,家在榆林,她说自己的家境不太好,家人希望她以后能留在医院工作,毕竟稳定一些。这也是她的想法,自从学医后她从来没想过改行,眼下最重要事就是实习时好好表现,争取能留在实习的医院工作,对于薪水她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能给她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大学期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老师们悉心的就业指导,让赵晓玲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很看好,她相信自己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干得很出色。“父母已经供我上完大学了,现在开始我想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工作后我就不能再靠家里了,我希望自食其力并通过努力得到认可和尊重。”赵晓玲说话声音不大,但语气很坚定。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邓京荆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