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下岗工人传递生命最后礼物:捐献者在天上看着

2012-07-04 11:12: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抬遗体的时候,这个1.65米的小个子习惯扶着死者头部,那通常是长子的位置。他以此表达敬意。

赵永华只有一套新衣。他从国务院副总理手里领过“爱心捐助奖”。为了领奖,外甥女给他买了一套西装。从此一有应酬他就穿上,脏了也舍不得洗,衣服变得油亮油亮的。妻子开玩笑说:“下雨出去穿,正好当雨衣。”

老赵家的宝贝全在卧室。那里并排存着大约40个文件夹,里面是他这些年做的各类事情的记录。譬如,帮谁取了汇款,给谁买了尿不湿;62岁孤独老人在电话里托他帮忙找个伴,“男女都可”;或是有意捐献的人又来电话说,“儿子不同意捐”。

甚至,自称忙于生意的陌生人,希望通过老赵找人帮忙“搞家里卫生”。

只有小学文凭的赵永华写字极为工整,尽管里面别字不少,诸如“取缔”写成“去蹄”。

他的脾气并不像他的笔迹那样圆润。常年跟红十字会、公证处、医科大学等许多单位打交道。他摔过领导的电话,批评“要不你们别坐这椅子上”。为了给遗体捐献者免除公证费,他“串门一样”天天去争取。这项200元的费用免了以后,他像打了胜仗。

多数时候,老赵和和气气地跟这些部门打交道。“他们态度好不好跟我没嘛关系——我就拿他们当一部机器”。

这个小学毕业生曾应邀去大学里给学生讲课,讲生命的意义。他被尊称“赵老师”。

他也曾把一个打算“不让天安门升旗”的老上访户劝回了家,秘诀在于:“我不是这个党员、那个代表,我嘛都不是,我跟你一样。”

在天津市遗体捐献志愿者小组成员刘慧梅眼里,赵永华“比党员还党员”。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五年规划向公众征集建议,290多条整理成册的建议中,署名“赵永华”的有7条。在他看来,这是“玩儿”,也是尽“公民的责任”。他热心很多公益事,有一次,手术没多久的他插着尿管,把尿袋缝在裤子里,参加活动。

不进祖坟的决定,赵永华还没告诉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老家的亲戚们。他说,不知情的亲戚也许会以为他在哪儿“被枪毙了”,回不来了。

对于儿孙,他表示“没嘛可留的”。眼下,他教孙女每天捐一块钱,“养成一种生活习惯”。包括他在内,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捐款计划。

他知道自己将被解剖,什么都不会留下。天长日久泡着药水,皮肤会从浅黄变成深褐色。他还听说,自己的胳膊也许会跟别人的腿混在一起,难分彼此。

赵永华心平气和地等待那一天的来临。“我就乐乐呵呵,今天我起来了,我就干。明天人家没看见我,说老赵怎么没来呢——死啦!”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许银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