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频出
各地试点反响不一
公车改革,由来已久。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由此,陆续掀起公车改革浪潮。早在1997年,广东就开始公车改革试点。1998年9月,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试点。
在各地纷纷进行的公车改革试点中,最受争议的是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2008年4月,弓长岭区正式启动了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凡是区直机关、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公车和领导干部,都在改革范围之内。除必须保留的执法车、作业车等,公车彻底取消。在该区的车改补贴方案中,区委、区政府正职8万元/年,区人大、政协正职6.5万元/年,区人大、政协副职4.5万元/年,享受副县级待遇的领导、区长助理4万元/年。消息一出,争议不断。不少人认为,所谓的车改成了官员的“变相加薪”。2009年7月25日,辽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告,实行一年多的弓长岭区车改被叫停。
相比之下,杭州的公车改革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以及媒体的广泛赞誉。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市政府出台车改方案,提出3年分3批完成车改。方案核心内容是: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实行货币补贴;按职务层级将车补分为9档,最高2600元,最低300元;钱直接打入个人市民卡,只做交通费用,不能提现;单位设立公共交通经费,解决突发事件处理等公务用车;全市成立公车服务中心,统一用车。
杭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明告诉记者,从车改开始的第一天开始,社会上的质疑之声就从未停止过,他因此将车改工作称作“自讨苦吃”。他透露,今年5月,第三轮车改即将启动,除公检法等部门外,其他所有市级机关都将不留公车、所有人员参加公车改革,“到那个时候,我们市领导班子成员也一样没有公车可用了。”
据杭州市车改办统计,第一批车改单位的用车补贴比车改前公车开支下降32%,第二批单位则下降了30%。两年来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为3442万元。
类似的公车改革在其他地方也在陆续进行。广东省惠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松告诉记者,惠州的公车改革包括取消公车、发放交通费、经费包干、保留执法值勤用车、组建机关公务车队、拍卖公车、安置司机、特殊保障措施等8个步骤。截至目前,该市已组织公车拍卖会12场,竞卖成交车辆1176辆。改革涉及市直单位、大亚湾区、惠城区、惠阳区等的95个处级单位、21个乡镇(办事处)的1.2万多名公务人员,公车数量减少59%,公车经费开支总体水平下降22%。
中央发力
从“自选”走向“规定”
清华大学廉政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指出,现有的围绕公车管理模式的改革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改革试点始终处于一种自发、自觉状态,而不是强制性的,“谁改革谁吃亏”,越是主要领导干部,吃亏越大。二是所有试点改革都是改下不改上,带有不彻底性。他认为,未来的根本出路是通过全国统一步伐的改革,实现公车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建立新模式的公车改革必须且应当是“规定动作”,而不应是“自选动作”。他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公车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强制推进全国的改革工作。
“对于公车改革,我认为只要开始就好,千万不要寄希望于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体系才去实施。”李成言认为,“从根本上说,首先要改变的是官员的观念。就拿‘小轿车’这个名称来说,在国外念‘car’,翻译过来就是‘小汽车’,但我们翻译成了‘小轿车’,这与历史有关。过去官员出门,武官骑马、文官坐轿。汽车引进以后首先是官员使用,所以翻译时就有了中国特色,加上了‘轿’字。这表明汽车成了身份、地位和待遇的象征。因此,必须首先扭转公车体制既得利益者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实物配给是一种落后的模式,代之以福利待遇市场化、货币化,规范职务消费,公车改革才会畅通无阻。”
“将公车问题首次纳入专项治理,以及最近两三年来的专项治理都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强调治本这一与以往大不同的思路变化,预示着围绕公务用车管理模式根本变革的改革将为期不远。这当然是解决公车问题的根本之道,让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任建明乐观地预期。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