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未来五年大陆经济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台湾当局的“黄金十年”经济发展战略也已明朗化。两者间存在很大的共同点,这就为两岸产业间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也为未来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契机
从2008年下半年起,两岸间开始了以“产业对接”为名称的对话与交流,按照台湾有关部门的设想,将是“一年交流,二年洽商,三年合作”,目前即将进入第三年,即实际合作阶段,而这种设想已经被证明是正确预见到了相互合作发展的阶段性。进入2011年后,两岸产业合作的蓝图开始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虽然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挑战,但大门已经打开,美好的前景也已展现,关键就在中间的路,即如何去具体实践了。两岸产业合作的客观条件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两岸都共同面对着世界性挑战与产业转型的压力,加强相互合作可以降低发展的风险性。站在全球发展的视野看,环保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碳的要求和既有能源开发手段的弊端形成了对产业发展的双向压力,使两岸经济发展的道路大幅收窄。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成长与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变化背道而驰,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话,大陆突出表现为日益有限的土地空间加深了产业之间发展的相互排斥性,城市与工业的发展不仅造成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也正在威胁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即将或已经达到顶峰,可开发的余地已经枯竭,走扩大规模谋发展的老路已经行不通。而台湾则出现了自然资源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的情况,借由环保、社运团体的抗争之力和朝野频繁的纷争已经将台湾未来建立大规模制造业之路堵死,最近岛内两大石化建设案先后宣告取消与延后,都是这一现实的反映。而与节能减排要求相矛盾的是,当新兴能源尚不成熟的时候,已有的能源手段却早已危机重重:油气资源已经证明无法支撑大陆经济未来赶超发达国家所需,最近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灾难又使得核能安全再次成为众所担忧的焦点话题。究竟如何扎稳并支撑起未来发展的基础,正考验两岸当政者的智慧。能源利用能否避免出现像大陆已经露头的“未富先老”症状一样的危机,目前已经采取的手段充其量只能满足今后五到十年的发展需要,而按照大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我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达到现在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如何顺利跨过这中间的时间段,却是我们目前已经掌握的手段所无法应对的。因此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是当前台湾要解决的头等问题,也是大陆所不能不预做筹谋的紧迫任务。
第二,大陆的经济转型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巨大潜能。大陆过去20年中凭借廉价充沛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成长为“世界工厂”,但这种资源优势逐渐不再,一方面虽然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地,却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利润低“三低”现象。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愈来愈大,土地开发已经严重压迫到耕地“红线”要求。因此“十二五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转型,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着力提高自有技术、产品与品牌等方面的综合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内需市场,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医保改革,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商品销售渠道等方式,推动大陆成为“世界市场”,其中在大陆尚属空白的“银发市场”更是具有无比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可以说“十二五纲要”是一个充满庞大商机的文件,已经吸引了发达国家众多企业的目光。而台湾企业因为有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所赋予的独特优势,可以说已经占了先天之利,如能善加利用,甚至可以成为事业的“第三春”。
第三,两岸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有很大的重叠性,可以达成取长补短的最佳效果。两岸在经济发展中虽然尚处在不同水平上,但都非常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虽然在总体经济中占的份额正趋于缩小,但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发展同是未来经济蓝图的亮点。大陆在“十二五发展纲要”中确定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目标,而台湾“黄金十年”经济发展战略也提出要重点推动六大新兴产业与十大服务业,两岸间的未来重点有着相当多的重叠处:台湾六大新兴产业中的绿色能源、生物技术产业恰似大陆列出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浓缩版;医疗照护、观光休闲、文化创意产业也与大陆服务业发展目标有很大的近似性;精致农业与“十二五纲要”中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若合符节。仔细分析后就可以发现,两岸近中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相当的一致,即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经济基础积极争取跨上又一个新的台阶。两岸产业如能按照这一战略思路,建立符合自身需要,切实可行的合作关系,完全可以形成“1+1大于2”的关系,在未来世界产业链上占据更高的价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