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足有四米高、夯得厚厚实实的土墙,将墙之内外隔成了两个世界:围墙之内,一位肩挑竹杖的老妪从青石路上踏过,将记者的视线带向远方——错落有致的院落,高高挑起的拱檐——整个街巷安安静静,闻得鸡鸣狗吠。
山西介休市绵山镇大靳村——这个住着70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与距离不远的古代袖珍“城堡”张壁相比并不知名,但它在村民们的眼中并不寻常。
76岁的村民胡守福告诉记者,清朝时大靳村主要居住着一个王姓家族,当年是赫赫有名的晋商,直到抗战时期才逐渐败落。至今,村里还保存有大量的清代庙宇、民居等建筑。
“当时村内有两座堡子,分别名为永宁堡和新堡子。人们先垒起了堡墙,才在里面做建筑规划。修起的建筑里还有绣楼,很漂亮。”胡守福说。
王家当年的显赫今天仍依稀可辨:一处堡墙之旁,一位手拿锄头的村民手指着告诉记者,那些长满青草的地方原为登上古堡的台阶;村委会门前的那条路上,24家古店铺沿街大开的明窗仍有少许保存;还有那两棵一个人都怀抱不过来的大槐树,依然相伴着矗立在村口。
近来,大靳村村民在拆除房屋时,还意外发现了一条长达4公里的古代地道。地道高1.7米、宽1.5米,四通八达,贯穿了整个村庄,目前村内外共发现了这条地道的5个出入口。
村支书胡晓勇说,依照这条地道的修建样式,初步分析为清末时期的建筑,而地道的用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距离地道口不远处还有座宅院,一排砖雕砌在墙头,饱满的花瓣堆起层层波浪,曲线美得醉人。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大靳村村民曾经熟悉的古老却在日渐远去。
老人们回忆说,鼎盛时堡内有6座庙1座楼,西门外还有个砖塔。但在上世纪日军侵华期间,堡内40座院落被一把火全部烧掉。
村委会斜对面建于清朝的大兴庙院内,一块刻有古字的石牌匾被用作过门石踩在了脚下,相邻的一块石刻牌匾上字迹斑驳,已经难以辨别。
村内古物流失的现象也很严重。一位村民说,前两天夜里,邻居家门口两块流传至今的“守门石”就被人偷偷挖走了,可惜得很。
58岁的村民赵光亮说,小时候村里90%以上的建筑物都是古建,保存得很好。与年幼时相比,“这样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完)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