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个年份,像2008年这样,充满了史属罕见的挑战,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这一年,中国外交面对公众更透明;面对挑战应对能力更强;面对危机则有更多担当。
2008年,中国外交与国家同呼吸,与世界共命运。在经历了各种灾难、危机和荣誉之后,中国外交更趋成熟。
与国家共面悲喜
与以往不同,2008年中国外交的大舞台在国内。
从“3·14”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到四川汶川地震,再到北京奥运会,这些看起来纯属“内政”的事却与“外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外界对中国,从不理解,到理解、同情、声援,到赞美,中国外交运筹协调,化解矛盾,中国最终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后,面对国外的攻击和声讨,中国坚决反击达赖集团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和破坏,同时耐心向世界解释。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国领导人积极沟通,说明事件真相。外交部长杨洁篪致函26个国家外长和联合国秘书长,并与美、英、法、德、印外长多次通电话。
一些驻外使领馆还经受了少数境外“藏独”分子的暴力冲击。中国外交官们沉着应对,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驻外外交和领事机构的工作秩序。
先后有130个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公开表态,理解和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
之后不久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面对这一人类共同的灾难,各国政府和人民伸出援手,各种矛盾和分歧都化为众志成城的救灾行动。中国外交也被海外媒体赋予“救援外交”的新意。
中国首次接受外国救援队,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的270多名国际救援人员分别在受灾最严重的青川、什邡和绵竹现场开展救援;150多个国家的政府和民间机构,以及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向中国提供了各种援助;国际救援物资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送达灾区。
大灾之后两个月的北京奥运会增添了几分凝重,却也因为这份凝重,增加了这一盛会成功的分量。在这个对外交往最大的舞台上,中国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坚强不屈的脊梁。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领导人相聚北京。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欢迎宴会上表示:北京奥运会属于中国人民,更属于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开放胸怀。
世界也积极回应:美国总统布什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告诉中国人民我们尊重你们的传统、尊重你们的历史的机会”;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说:“北京奥运会将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重大事件”;以色列总统佩雷斯说,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能够通过体育赛事的组织得以体现,北京奥运会向所有国家张开欢迎的双臂,没有任何歧视和偏见。
三起重大国内事件,之所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是因为中国每次都给予了坦诚、负责任和快速的应对,并保证信息传递的快捷和透明。
在“3·14”事件中,外交部组织外国驻华使团官员赴拉萨参观,两次组织境外记者团赴藏区采访,以事实说明事件真相。在汶川地震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地震震中映秀镇举行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公布伤亡人员和面临困难;外国记者允许进入灾区采访。针对奥运会,中国专门颁布了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奥运会结束后,规定的主要原则以长效法规固定下来。外国记者采访不再需要由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
2008年是中国震动世界的一年,也是世界充分了解中国的一年。正像《纽约时报》社论所说的那样,中国好了,世界才好。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事”和“国内事”越来越密不可分,中国政府适时提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国的外交也由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间接服务于国民,逐步发展为更直接服务于国民的新外交。
与世界共迎挑战
俄罗斯《独立报》指出,过去的一年,武装冲突和金融问题成为世界的主要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外交活动不得不转而面向最尖锐的问题,变成了危机外交。
中国显然是危机外交的赢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骤然间席卷全球,中国也遭遇了经济下滑的挑战。11月初,美国政府拒绝通用汽车提出的100亿美元融资计划的第二天,广东佛山的梁凤仪就接到通知,通用公司与她的汽车配件公司签的订单量削减20%。
危急关头,中国敢于担当,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全世界打气——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首次全面系统提出有关世界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张——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中国呼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中国果断将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调整为会议主要议题,推动各方深入探讨应对危机的办法。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扩大内需,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中国保持经济金融的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除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还在气候变化、能源、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加强与全球的合作,承担自己的责任,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世界稳定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粮食问题,中国以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并承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外提供援助;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呼吁应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综合解决,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关于能源问题,中国呼吁各国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推动能源开发利用互利合作。
中国更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津巴布韦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化解了危机。
岁末,中国派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这是中国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人道主义义务,也是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正如杨洁篪外长所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互利共赢方向发展,显示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发展事业的重大责任感和对国际经济秩序的战略思考。
与昨天相辉映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0周年,岁末年初是中美建交30周年。这3个30周年绝不是简单的巧合。站在中国外交的历史节点上回望2008年,传统外交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经过30年的发展,中美两国从“初相识”到过去一年里深度互动。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在一年内数次会面,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持续发展,两国建设性合作成果显著。两国前11个月贸易额突破2700亿美元,是30年前的100多倍。
中日关系全面恢复,重上正轨。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第四个政治文件,确保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健康发展。回望30年的风雨,两国领导人都对得来不易的局面倍加珍惜。
中国和俄罗斯4300多公里的边界全部确定。双方还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还是中国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关系深入发展的一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通过《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将会议机制化。中国倡导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正式启动,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政府首次发布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政策文件,胡锦涛主席出访拉美,使中拉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中非关系经贸合作领域增加,政治关系继续加强。
中国的身影在多边舞台上也频繁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等地区论坛,中国倡导“和谐世界”,促成各方达成共识,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面对国家和民族利益,中国外交也绝不会妥协。欧盟个别国家在西藏问题上的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抗议。法国总统萨科齐不久前执意会见西藏分裂分子达赖,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政府作出了推迟中欧领导人会议的决定,显示出中国外交在事关主权的核心问题上的严正态度。
弱国无外交。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创造了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也为中国外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外交更加自信、务实、透明、灵活,正因为它站在一个巨人——发展的中国的肩膀上。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