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负责人表示,正确看待大运背景下的财政投入,应进行三个区分,一是区分一年投入和多年投入,二是区分经营性投入和财政投入,三是区分基础性投入与赛事投入。不能将多年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投入等一并算作大运会办会投入,贴上“3000亿打造大运会”的标签。事实上,对深圳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大、交通压力大的城市,像地铁工程、城市更新等,即使不办大运也迫切需要积极推进,无非是大运会的成功申办,客观上对这些工程的推进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并与“办大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了。上述这些投入不仅是大运会成功举办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和优化城市功能的客观需要。
就赛事投入来看,应该说,“节俭办大运”的精神在大运会筹办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方面我们坚持从“办城市”的高度统筹规划大运场馆建设和设备购置,场馆建设和设备配置坚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改,能租不买,能借不租,能用国产的就使用国产设备”的原则,60个正式场馆中新建的只有22个,其余近2/3都是对原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场馆布局和建设除满足大运会比赛需求外,还与发展民生和教育、促进关内外一体化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企业力量,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大运会开幕式所在地深圳湾体育中心由华润集团投资建设,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了建设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大运会各项工作的监督,严格控制大运筹办经费支出,专门设立了“廉洁办大运”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监察指挥部,对工程建设施工等各环节把好“需求关”、“价格关”和“验收关”,努力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最精彩的大运”的目标。
这位负责人还就“深圳首现财政赤字”问题做出回应。他说,“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企稳向好,带动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自1994年以来,我市实现连续17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根本不存在‘财政赤字’一说。”这位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时期,深圳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连续突破500亿元、600亿元、8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元的中国内地城市,5年累计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4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54倍。2010年,深圳市财政总收入为1426.5亿元,总支出1364亿元,总收支相抵,年终结余62.5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3.4亿元,财政净结余39.1亿元.
来源:新华财经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