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先、以民为本、以民为重——这一执政理念贯穿天津一切工作的始终。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连续实施增加居民收入和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政策措施,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使广大群众劳有所得、才有所用、困有所助,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多渠道扩大就业 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津南区双港镇小辛庄村村民刘爱军从企业下岗,丈夫是失地农民,加之公婆有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村劳动保障工作站获悉后,帮助刘爱军到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找到一个保洁工的岗位,还按照有关政策为她办理了养老保险,并申请到75%的政策优惠。
“这份工作在别人看来不起眼,可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们眼前的生活困难,现在我对生活更有勇气和信心了。”刘爱军说。
近年来,本市通过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性就业促进机制,实现了就业总量增长与就业结构优化同步、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局面。全市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其他困难群体安置率始终在85%以上。
本市全面实施三类困难企业退出市场政策,55.6万职工得到妥善分流安置,清偿债务57.5亿元,较好地解决了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天津市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建创业带动就业试验区,出台了创业带动就业四年规划纲要。2007年至2011年,累计新增就业156.8万人,城乡从业人员达到75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6%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同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帮扶全市33.3万名大龄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并给予工资和社会保险补贴39.5亿元。
技能是兴业之基。本市建立了“需求引导培训、补贴对应等级”的培训引导激励机制,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对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按非常紧缺、紧缺和一般紧缺三个等级,分别给予培训成本100%、80%、60%的补贴,通过提升职工技能实现稳岗就业。2007年到2011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2.9万人增加到32.4万人。
推进保障房建设 努力实现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我盼新房盼了20多年,从未婚嫁的小姑娘盼到做新娘,从女儿出生盼到女儿上了大学,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鞠玉岭是在红桥区沧德庄老旧平房片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在西站改扩建工程中,鞠大姐在区内的一个定向安置经济适用房小区选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拿到了拆迁奖励,告别了简陋、破损严重的临时建筑,住进了窗明几净的定向安置经济适用房。
通过“租、售、补”相结合,本市实现不同层面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五年来,全市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5万平方米、52.5万套,占全市住宅建设量的30%以上;发放租房补贴8.5万户。政府投入资金约323亿元,供应土地约1800公顷,同比提高了13倍和22倍。累计向45万户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在保障范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群众受益户数等方面居全国前列。
本市颁发了2008-2012年住房保障五年发展规划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形成了以“三种住房、三种补贴”为主要内容,层次明晰、覆盖广泛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包括申请、审核、公示、年审和巡查在内的住房保障监管机制。违规享受保障家庭由2007年的1.09%下降到去年的0.03%。提前实现了国家关于“到2011年对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原则上通过实物配租方式解决住房问题”的目标。
完善政策措施 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五年两位数增长
收入是民生幸福的风向标。天津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职工增收措施,加快群众增收步伐。
五年来,本市连续实施增加居民收入和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的20项政策措施,以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收为重点,先后5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由670元提高到目前的1310元;提高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加强劳动报酬总额目标考核,建立福利待遇与职工平均工资同步调整机制,职工工资水平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年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由967元增加到目前的1880元。企业单位人均劳动报酬由32519元增加到55722元。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本市建立了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体生活补助联动机制,以“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作为依据,主要以米、面、油、禽、蛋、肉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为衡量参考,当月度价格指数同比累计涨幅达到或超过2%时,启动价补联动机制。去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的通知》,增加了优抚对象、农村困难群众及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数量,降低低收入群众划定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完善价补联动机制,全市共计34万人受益。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