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间,天津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52年开港初期的74万吨,发展到2011年的4.53亿吨,世界排名第四位;港区面积由不足1平方公里,发展到121平方公里,创造了天津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建成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的成绩,记者日前在天津新港重新开港六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航线辐射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打通了三条欧亚大陆桥过境通道,辟建了22个内陆无水港,初步形成了覆盖内陆腹地的物流网络;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航运服务中心,与 20余家国际知名航运公司、跨国集团和大货主结成战略联盟,涉及装卸、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庆跃在发布会上介绍到。
盐碱荒滩六十年华丽转身
1860年,天津港对外开埠,成为通商口岸。解放以前,港口各种设施损坏严重,港口几乎瘫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三年恢复性建设,天津新港于1952年重新开港。
1952年10月17日,万吨巨轮“长春”号驶入天津新港,标志着天津港的新生。开港初期的天津港,港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没有大型机械和先进工具,仅靠人拉肩扛换来74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
1959年,天津港开始第二次港口扩建工程。到1966年,全港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吞吐量一举突破500万吨,结束了天津港不能全天候接卸万吨巨轮的历史。
70年代初,天津港第三期大规模扩建工程拉开帷幕。1974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由此奠定了我国北方枢纽港的地位。
进入90年代,天津港先后开创出沿海港口中的数个“第一”:兴建了国内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开创了国内港口保税贸易业务发展的新模式;合资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营码头公司,开创了国有码头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的先河,实现了港口的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率先进行港口企业股份制改造,“津港储运”成为全国港口第一家上市公司;开通了国内首个港口EDI中心,加快了我国港口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1993年起,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连续每年以千万吨级递增,2001年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跻身世界港口20强之列。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天津港步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黄金时期。近十年间,天津港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00亿元,共挖泥约6亿立方米;港口等级由10万吨级提升到30万吨级,进入渤海湾的船舶天津港均能接卸;新建41个万吨级泊位,新增通过能力2.46亿吨。
2011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53亿吨,吞吐量名列世界第四;港区陆域面积121平方公里;集团公司资产规模超过900亿元。
六十年间,天津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建成了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
港口功能日臻完善
为了适应国际船舶专业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天津港陆续建成了专业化的石油化工、煤炭、焦炭、金属矿石和大型集装箱码头,启动了南疆散货物流中心开发建设。
近十年,天津港还提出并实现了“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构想,启动了全国规模最大的30平方公里东疆人工港岛建设,逐步完成了由“国内领先”向“世界一流”的跨越。
据介绍,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作为面积最大、政策最优、功能最完善的保税港区,已于今年实现整体封关运作,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航运融资、航运交易、航运租赁、离岸金融等功能。
“在发展上述功能的同时,东疆港区还在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旅游等方面不断拓展功能,形成了航运物流要素聚集、航运要素市场活跃、高端产业相继落户、各类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一条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成为滨海新区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郑庆跃说。
此外,天津港在大力发展港口装卸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物流业、港口地产业和港口综合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产业”为核心的适度多元化发展格局,装卸业之外的三个产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60%以上。
郑庆跃表示,天津港集团将紧密围绕国家对天津市“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定位的要求,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在建成世界一流大港的基础上,努力把天津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记者 张余 李享)
实习编辑:吴多